第六十三章 右北平

    右北平出现于战国时期,当时是属于燕国辖地,自右北平设立以来,一直都是抵御外族的重镇,燕国名将秦开便曾经驻守过右北平,而秦开破东胡,便是从右北平出兵,推进近千里,修筑燕长城。

    而到了西汉时期,右北平更是抵御匈奴的重要边郡之一,尤其是武帝时期,为了抵御匈奴,汉武帝曾让“飞将军”李广被驻守右北平,在李广驻守右北平太守时期,匈奴畏惧李广之勇,数年不敢犯境。

    而李广更是在右北平留下了射石博虎的美名,李广爱射虎,每次听闻哪里有老虎都会迫不及待赶去,在李广任右北平太守期间,时常出外射猎,看见草丛中有一块石头,李广以为是只老虎,连忙张弓怒射,待其发行的时候,他射的箭矢的箭头居然都插进了石头里面。

    说到李广,又不得不说李广这人物的悲哀人生,李广一生与匈奴大小数十仗,却难以凭借功绩封侯,在晚年得到最后一次机会时,居然在行军过程中迷路而错失战机,卫青最终上书禀告军情,此时李广已有六十多岁,不愿再收刀笔吏侮辱,心灰意冷之下自刎而死,王勃那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更是李广一生的写照。

    到了东汉,匈奴从武帝开始式微,鲜卑趁势而起,尤其是东汉末年,鲜卑在一代雄主檀石槐的带领下,一统鲜卑各部,使得鲜卑走了上顶峰,然而在光和四年,雄主檀石槐死,其子和连继位,但和连之才比其父亲差了十万八千里,短短数年间,鲜卑各部已有分裂迹象,虽然仍奉和连为鲜卑大单于,但是各部却已经开始不奉其命。

    在东汉末年,草原有三大部族,其中势力最大便是崛起的鲜卑,而排在第二则是正在叛乱的羌族,羌族兴于战国,西汉时期,匈奴势大,羌族臣服于匈奴,在汉武帝击败匈奴后,羌族惧怕汉军,汉武帝迫其西迁,此后数百年,羌族便在西边扎根,如今的凉州又称西凉,正是汉武帝击败匈奴之后才设立。

    第三部族便是乌桓,乌桓源于战国时期的东胡,后来东胡衰落,匈奴渐渐成为草原霸主,乌桓被迫迁移,直到西汉年间,乌桓臣服于汉朝,汉武帝打败匈奴,将匈奴赶出漠南,在这期间乌桓表现一直乖顺,便准其南迁,此后乌桓便一直在右北平,辽西辽东放牧。

    此后又在光武年间,乌桓又再次南迁,此后经过两次南迁的乌桓逐渐壮大,分成若干部落,受命与乌桓校尉,一直以来乌桓表现的甚为顺从,直到东汉末年,乌桓势力再次扩大,而汉朝衰落,乌桓开始肆虐东汉边境。

    尤其是乌桓单于丘力居上位之后,丘力居有雄主之姿,成为乌桓单于后用一系列的手段,不断收服乌桓各个部落,而且还能忍之人,在檀石槐在世之时,丘力居以鲜卑为首,但在檀石槐死后,鲜卑再无人能制衡丘力居,自此丘力居成为乌桓真正的王。

    自此以后乌桓每年大事肆虐东汉边境,成为东汉边境一大患,而丘力居还收买官民,为己所用,张纯张举起兵造反便是得到丘力居的支持,然而就在丘力居志得意满之时,汉朝崛起一位将军,名唤公孙瓒,丘力居怎么也想不到,这位公孙瓒竟成了他的一生之敌,致死也没有将其击败。

    自公孙瓒出任右北平太守之后,秣兵历马,积极备战,丘力居每次领军来犯,公孙瓒都率军予以强烈回击,而且胜多败少,自此以后,公孙瓒之名渐渐传于塞外,而公孙瓒有好骑白马,被人称为白马将军。

    不仅如此,随着与塞外部落的交战,公孙瓒越发觉得组建起兵的重要,因此,公孙瓒开始选募士卒,组建一支轻骑兵,然后又在这只骑兵中,亲选士卒,组成一支亲卫骑兵,因为自己喜爱白马,公孙瓒的这支亲卫骑兵都以白马为坐骑。

    自此“义之所在,生死相随,苍天可鉴,白马为证”,“白马义从”之名响彻大汉边境。

    中平二年八月,距离李风行冠礼已经过去快两月之久,而郑玄早已经离开了涿郡,本来李风还想留郑玄在幽州隐居,又没有合适理由,最终被郑玄所拒,无奈之下,李风一家只能送别这位汉末大儒,等将来再找机会拐他回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