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不懂官场厚黑,强当官者下场凄惨

最新网址:
    上回讲到崇祯帝决定在全国大力发展“格致之学”,却打算归入到“鲁班门下”,并顺便网罗“科技人才”。

    武之望是明朝嘉靖年间生人,但至崇祯朝时,已经年过七旬了。其人生历经六朝(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其为官也历任四朝(万历朝进士),也算得上是大明朝真正的“元老重臣”了!

    武之望有两个特长,第一是在儒学上,他有很高的造诣。由于他是陕西人,也因此被人赞誉为“关中鸿儒”,如果不是做官,而是做个思想家、教育家或文学家,都没有问题,关键是他做官不懂变通,很吃亏。

    武之望的第二个特长,是在医学方面的造诣很高超,尤其擅长妇科医学,还专门著有《济阳纲目》、《济阴纲目》这两部医学名著,是一妥妥的著名医学家。但这对他的仕途没啥帮助,因为医官乃两码事!

    实际上,武之望的官途不算特别突出,但也没有太大波折,虽然曾因愤恨官场黑暗,而辞官归乡十多年,但凭借资历,至明末天启四年(西元1624年)时,他也能顺利做到了登莱巡抚(从二品)的位置上。

    此时的武之望已经72岁了,在古代社会里已算是高寿,完全可回家养老了,毕竟人生七十古来稀啊!

    但老当益壮的他,却一定要继续为官,或许他在研究儒学和医学之外,还有一颗继续攀登官场高峰的心,毕竟没进过内阁,就算是一种遗憾,所以他一把年纪了,也要硬撑着在明朝官场上继续打拼一阵子。

    这是个人理想,也无可厚非,可明末时期的登莱巡抚不好当,因为要监管皮岛驻军,参与辽东方面军事工作的,况且辽东在明朝中后期属于“山东省”管辖,这对于儒学家和医学家来说,确实是有些困难了。

    因此,他在登莱巡抚任上,跟明军驻皮岛的主帅毛文龙的关系处理得相当糟糕。双方对军事工作的理解无法苟同,而武之望在登莱巡抚任上的工作成绩,也完全没法跟其前任袁可立相比,只知道跟毛文龙互相弹劾,无法共事。也正因如此,武之望老头儿的登莱巡抚只当了一年零九个月,就被朝廷调离他处了。

    他被调到南京为官,任六部侍郎,属正三品,其实是降级使用,而且还是南京的六部,这算闲置了。

    对于武之望来说,这也没什么,反正一把年纪了,也该养老了,到天启六年时,他还一度因病乞休。

    但到了崇祯元年,崇祯皇帝要起用他。可是,已经高龄到76岁的他又坚决复出了,而且还被派到陕西当“三边总督”,也就是明朝时期专门督察陕西、甘肃、宁夏三省军务的“督抚大人”,算得上是“封疆大吏”。

    “三边总制”是明朝特有的一个官职名称,后改为“总督陕西三边军务”。按照《明史•职官志》的记载,像“三边总制”这类“督抚类”武官是没有具体品级的,担任的人的品级有多少,那是要看他带的其他“官衔”的品级来看,比如带“左都督”官职的,那么他就是“正一品”;若带“兵部尚书”衔的,就是“正二品”的官职了。

    崇祯朝的“三边总督”可不好当,因为后来所爆发的席卷全国的农民大起义,就是从陕西开始爆发的。

    而农民起义军中,很多早期领导人其实是“三边”的边军出身,因为“缺饷”闹兵变,然后干脆造反起义。

    武之望同样也没能解决边军缺饷的问题,甚至有野史说他参与了克扣军饷之事,但也存在疑点,毕竟七老八十,能活几年?他上任“三边总督”仅半年后,治下就闹出了“固原兵变”(“三边总督府”就在固原)。

    兵变后的明军士卒们,很轻易就转变成“流贼”,使陕西糜烂,而武之望对此却毫无解决办法和能力。

    于是,在“固原兵变”发生仅三个月后,感觉无法对朝廷交代的武之望便自杀身亡了,但死时已77岁高龄!如果武之望在70岁后,能够老老实实致仕,凭借其儒学和医学上的成就,其实他的人生应该很圆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