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闻道 夕死可矣

    赵云的话没毛病,分薄战力确实凶险,但刘襄认为的凶险和他认为的凶险,不一样。

    分兵之后,羽林军真的一点都不危险,全骑兵部队,想打就打,想走就走,谁能拦得住?谁又能追的上?庐江全境能有五百骑兵就不错了。

    真正危险的,反而是留在舒县的步卒,万一被人围攻,八千人的战力确实有些单薄。

    是冒点险,北上六安,接应关羽所部渡河,快速奠定胜势,还是稳妥一点,慢慢拖垮敌军军心,刘襄有些举棋不定。

    秋收时节进入敌后,就食于敌的条件非常成熟,短期内不用担心长途运输辎重的问题,慢慢拖垮敌人,似乎是个不错的选择。

    可这种打法,与他的战争理念不合。找到破绽,攻其薄弱,一击即中,速战速决,这才是他喜欢的战争方式,拖延久了夜长梦多啊,且战事迁延,消耗太大,对百姓的伤害也大。

    赤壁的五万水军被甘宁拖住,下游还有乐进堵截,看似动弹不得,可荆南的张羡态度暧昧,四万大军是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谁知道他会不会突然起兵,打破南线的僵局?

    沙羡和西陵能不能抗住九万敌军的攻伐?刘襄心里没底。

    「子龙,战事持续的太久,恐夜长梦多啊。」

    赵云是从军十年以上的老军伍,这个道理当然懂,但他有更大的道理:

    「陛下,即便此战失利,我军尚可再次南征,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即便南征十次,朝廷也打得起,可陛下绝不能有失。」

    孤军入敌后已经很危险了,上次分兵,他便心生犹豫,只是想着,有两万禁军保护,天下大可去得,谁知居巢一次夜袭,陷阵营差点被废了。

    这事给他敲响了警钟,孤军深入,地形不明,四面皆敌,要不是了解陛下的性子,他都想提议撤军了。

    再次分兵,绝不可能!

    他双膝跪地,腰杆子挺得笔直,郑重的双手作揖,语气铿锵的说道:「臣闻古之圣贤,规劝君王,不惜性命,陛下若一意孤行,臣愿效彷之。」

    这副架势一摆出来,旁边的典韦、史阿、赵景都有点懵,怎么了这是?陛下带骑兵出战,又不是一次两次了,这次老赵怎么要死要活的?

    这么严重的吗?他们三个的军略,仅限于干翻陛下指给他们的目标,不太明白这次跟以往有什么不同,犹犹豫豫的左瞧右看,不知道该不该跟着下跪。

    「行了,行了,你厉害行了吧!不分了,不分了,起来吧。」

    两人十一年君臣,刘襄知道,死谏这事,赵云真的干得出来。

    分兵北上,还没重要到,需要逼死自己亲信大将的地步。

    多好的战术啊,非要阻止,他无奈的抱怨了一句:「都说文死谏,武死战,你到好,两样全占了,赶紧起来吧。」

    ….

    「臣,有罪。」赵云郑重的顿首在地。

    「你行了啊!」刘襄心气不顺,跟这些亲信不用整天端着架子,礼贤下士什么的,也用不到他们身上,没好气的说道:「别跟我来这一套,我还能因为这点破事罚你不成?赶紧起来!」

    「唯。」

    皇上气得连自称都忘了,赵云也收起叩谢皇恩那一套,以家臣之礼,答应了一声就站起身来。

    他性子忠厚正直,但他不傻,再用朝臣的礼仪,估计会被罚去扫茅厕,陛下不是暴君,可也不喜欢有人违逆他的命令。

    「不分兵就得慢慢耗了,强攻舒县不是好办法,全军北上又会跟乐进、张任脱节,战事不明朗啊。」刘襄有点苦恼。

    既然答应了不分兵,就得好好的思考一下,该怎么拿下舒县了。

    两万多青壮摆在城墙上,不付出点代价,难以破城。

    「臣愿带队先登!」赵云拱手请命。

    「没有攻城器械,没有羊攻配合,朕可不想拿禁军士卒的命往城墙上添。」刘襄是不可能同意强攻的,沉吟片刻,打消了快速夺城的念头,开口下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