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歧

    玉石俱焚?

    周瑜心中嗤笑,就凭你,想跟周氏玉石俱焚?

    你也配?

    是靠着那几百个差役,还是靠着征集的两万黔首?舒县的地界,还轮不到你指手画脚。

    周家虽然没有广置田产,但三五千私兵还是有的,单单城里这处府邸,就有上千的护卫驻守。

    要不是打定主意,不想引起皇帝忌惮,早就把你抓起来献给陛下请功了。

    他不认为朝廷大军破城之后,会出现玉石俱焚的状况,大势、人心全在朝廷,用不着做到那一步,没听说过哪个有志君主,会屠杀自家子民的。

    周氏毫无动作,就是不想刺激皇帝拿他们家开刀。

    邓当的威胁,不过是胡吹大气罢了。

    他好笑的看着邓当,不急不缓的说道:「邓县尉,吾若命人将你抓了,是周氏不义,你若是想拖着我家一起死,那便是你的不义了。」

    威胁的话语他不想说,只是摆了摆手:「你想做什么就去做什么,直当周氏不存在便是了。送客!」

    这些时日,他一直在思考如何打败朝廷大军,绞尽脑汁也想不出好计策,只好退而求其次,去想保存家族的办法。

    精力耗费很大,懒得理会邓当这种小人物。

    朝廷大军兵临城下,他怎会不知?他几天前就知道皇帝会带兵来此,很多人也知道,所以他们跑了。

    这人想用空虚的城防硬挡朝廷大军,只能说勇气可嘉。

    可这种垂死挣扎,周氏不能参与。

    协助守城必死无疑,平定内乱,献城投降,也不是好选择。

    逃跑更是徒劳无功。

    如今凉州羌乱被平定,前些时日,西域的宝石、香料都卖到江南来了,说明西域商路已经被打通。

    周瑜不是那些只会压榨黔首,眼睛里全是土里刨食的南方土鳖,他在史书里看到过大汉鼎盛时期,通商西域的豪富,他清楚的知道,这条商路的意义,也了解鼎盛时期,大汉的强大。

    大势在彼,不可抗拒。

    即便此次侥幸能胜,散乱的江南又拿什么抵抗朝廷无休无止的攻伐?

    没有希望的。

    彻底把家乡打成白地,有什么好处呢?

    看着邓当怏怏而去的背影,周瑜懒散的趴在了条案上,他们并没有什么不同,不过是大势之下,挣扎求生的小虫子罢了。

    按说自己应该抓了此人,整合城中力量,开城邀功,以博取皇帝欢心。

    可这么做,便是把周氏的力量,直白的展现在皇帝眼前,遭遇忌惮是必然的事情,献城的些许功劳,是否能够弥补呢?

    获得功劳之后,皇帝必定会赏赐官爵,以此入朝,便要参与颍川派和冀州派的争斗,周氏两世三公,太显眼了,而他还太年轻,不是那些中枢老臣的对手,朝中又无助力,最好的下场也不过是蹉跎岁月,终生郁郁。

    稍不注意,便是身死族灭。

    那又何必去争呢?

    若是推辞皇帝的赏赐,其他官吏怎么看?后续投降的怎么看?自己高风亮节,岂不凸显别人争权好利?得罪人而不自知啊。

    所以他决定什么都不做,不逃跑、不反抗、不投靠,谨守家宅,等待战事结束。

    然后做一个遵纪守法,诗书传家的无害家族。

    自己或悠游山水,或教育子弟,静待时机。

    不是每一个皇帝,都如今上一般,时刻警惕世家大族的。也是奇怪,今上出身宗室,为何这般不喜士人呢?听说他幼时贫寒,也许是受过大族的欺辱?

    想不明白啊。

    周瑜躺平了

    ,等待着刘襄破城。

    可刘襄此时却没有攻城的动作。

    他只有四千甲士、四千弩手,常规的攻城办法,兵力不够啊,总不能让七千羽林军骑马攻城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