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投资

    一般而言,当我们看到一个基金经理在直播或者公告的时候强调基金成分股的长期价值,基本就在暗示大家短期已经高估了。

    不过很多韭菜不知道,以为自己找到了一个很长的坡和很厚的雪,无脑的就高价买进去,结果或许一开始是赚钱的,但没过多久泡沫就会破裂,就开始亏钱,于是这些人继续买入,说自己奉行的是长期主义。

    真的不要再玷污长期主意了,他们那原根不是价值投资,就是高位被套。

    基金经理知道你要被套,基金公司也知道,但他们还是要在基金大热的时候不停想办法吸引你进来,银行的投顾也发现给你推荐一个大火的基金比推荐一个喋喋不休的基金来的更容易,因为大火的基金涨得很好,好卖,普通人看的不就是一个收益率么,至于估值是什么,他们根本不关心。

    既然都说到这里了,上雪就继续告诉大家基金公司的一些运作模式。

    一个基金公司为了打造一个金牛基金经理,年初的时候各个板块都布置几个人下去,不管今年市场如何,只要不是普跌,只要还有板块轮动,就一定有一个赛道能跑出来,比如2020就是消费和医药,2021就是军工、公用事业和新能源。

    但不管跑出来的是哪个板块,基金公司都能推出至少一个明星基金经理(虽然这个基金经理很大概率就是风口上的那只猪),然后基金公司在年底的时候用旗下其他基金尽可能为这个已经跑出来的板块,以及这个已经塑造好的明星基金经理保驾护航,让他的收益能够排进行业前十或者前五。

    这样,在同期,基金公司就能用这个明星基金经理的名义继续募集更多的资金,你们不见去年医药和消费火的时候,基金公司就在拼命发新基金,用金牛奖基金经理吸引你们进场么?尽管当时医药和消费的估值已经非常高了。

    你们进场后赚没赚到钱他们不管的,只要基金规模上去就可以了,这个利益分配机制从一开始就错配了,基金经理和基民的利益根本不在一条战线上,所以为什么即便你是基民,你有一个神级选手帮你管理基金,但大多数人还是七亏二平一赚。

    记住上雪一句话,不要去碰热门基金,大热必死。

    再说一遍:大热必死。

    投资管理的现状:二选一

    在《巴菲特的投资组合》这本书里,对主动型基金经理的表述更加不友好,书里说的是基金的另一个弊端,太过于追求短期业绩,原文如下:

    【主动管理型的投资经理会不断地大量买进、卖出股票,他们的工作是取悦客户,这意味着他们必须持续地胜出市场。

    假如有一天客人随便使用一个衡量标准,问:“我的投资与股市大盘相比如何?”如果得到的答案是正面的,那么客人就会将钱继续留在基金里。

    为了保持领先的地位,主动管理型的投资经理往往试图预测未来半年的股市走向,并不停地调整投资组合的持仓,以便从其预测中获利。

    主动管理型基金经理们认为,凭借自己高超的选股技巧,他们可以战胜指数型投资策略。

    一项追踪跨度长达20年的研究表明,从1977年到1997年,能够战胜标准普尔500指数的权益类共同基金比例下降得十分显著,从早期的50%下降到最后4年的25%。

    自1997年以来,情况更为糟糕。

    截至1998年11月,90%的主动管理型基金没有跑赢市场(平均跑输标准普尔500指数14%),这意味着仅有10%的基金跑赢了指数。

    今天普遍流行的主动管理型投资方式,将来跑赢标准普尔500的机会不大,因为机构基金管理人每年都会疯狂地买进卖出数百只股票。

    在某种意义上,这些机构基金管理人自己就是市场本身。

    他们秉承的基本原理就是:今天就买入预计很快可以抛出获利的股票,不管它是什么股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