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澜不断

    孙传庭侃侃而谈,

    “只因为因势利导,切合实务,就拿诗赋来说吧,一个诗词上的所谓才子,可能是个不通庶务的书呆子,如何执掌一方,因此废止,现今也是如此,士人埋首四书五经,却是不通庶务,进士及第,或是举人入仕,结果发现自己无能治政,怎么办,只好是请了师爷辅助,这也是如今江南师爷盛行的缘由,就现下众多的州县表面是知府、知县执政,其实都是落入了其师爷的掌控中,更是让胥吏横行,这等官员不但不是朝廷所需的人才,却是当地的祸害,坐看自己被师爷胥吏架空,百姓则是是深受胥吏苛政而无能反抗,这就是如今科举的最大祸患。”

    朝局上一时沉默。

    其实这些破事他们都知道,但是从来不讨论改制。

    原因就是他们和家族都是既得利益者,循规蹈矩,家族子弟还是会沿着旧有道路参与科举,如果改制,会增加难以预测的因素,当然对他们不利。

    但是今日孙传庭当庭把事情始末掀开,谁也别装糊涂。

    ‘本相言及科举弊端,诸位可以反驳,理越辩越清嘛。’

    很多大臣都是默不言声,可以狡辩,但是上面坐的是陛下还成。

    这位殿下最是厌烦无理狡辩,只能让殿下厌烦,何必呢。

    “殿下,就算有些弊端,徐徐改进就是了,何必闹得天下皆知。”

    林欲楫不服。

    “殿下,如此天下皆知,就怕有苦读的数十万学子惶恐不安,马上各省就要乡试,年余后就是省试,局面混乱如何了局。”

    李日宣忙道。

    他们不和孙传庭讲了,而是转向了朱慈烺。

    孙传庭这人有名的硬拗,就连当年下狱的威胁都不怕,敢和陛下怼上,而且这是必然是殿下推动,所以只能说服殿下。

    “如此说来,科举每三年一个循环,都是不可轻动,永远都要因循旧制下去了,”

    朱慈烺知道科举改制不易,改制必有阵痛,这就是利益的再分配,士人集团必然会有损失,这是他们心中反对的原因。

    但是朱慈烺不可能因为一些阵痛而放弃改制,那意味着最后的慢慢窒息。

    ‘既然有致命错漏,必须改之,本宫绝不会坐看一些书呆子坐在州县和朝廷中枢夸夸其谈,那是在祸国殃民,百姓何辜,’

    朱慈烺也立起一个牌位,你等说有下这等执政对百姓危害怎么解决,然后再说旁的。

    众人面面相觑。

    “殿下,还须谨慎,此事干系极大。”

    吴甡出列道。

    说的倒也没错,科举可是干系士人根基,可能引起天下百万士人的反弹,引发动荡。

    “正因为谨慎,才向天下发布,士人都可建言改制。”

    为何广而告知,就是造势,弄得天下皆知才好。

    这事不能憋着,而是要闹大了,不能只能在士人间流传。

    朱慈烺相信大明大多数人乐见士人倒霉。

    而且日后开蒙,读书识字的大多数必然会赞同这次的改制,因为打碎了固有的顽疾,让众多寒门子弟多了新的出路,现在的科举越发成了士家大族的专有,固化严重,很多寒门子弟没有家族提携,也没有钱粮入书院拜名师,进士及第中的寒门子弟越发的稀少。

    当然如此做,他这个太子的名声必然不堪。

    如同昔日的宋神宗赵顼,只是推动变法,动了保守派的奶酪,士人集团掌控了几乎舆论,因为他们是识字的主体,只有他们才有资格着书立说,因此各种书籍中将赵顼写成了一个不堪的君主。

    甚至说什么宋朝灭亡始于变法,始于神宗,全然不顾当时北宋土地兼并严重,佃租高达五六成,百姓苦不堪言,加上北方蛮狄威胁,军费腾升,朝廷入不敷出,赵顼迫不得已推行变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