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澜不断

    “军制、财赋、科举都要彻底改制,和西夷人比起来,我大明已经落伍了。”

    孙传庭点头道,

    ‘微臣从旬报上知晓西夷人强迫子民必须送娃儿就学,否则必被严惩,颇为触动,想来西夷人推进改制,只要发下告示,必然上行下效,而我朝推动改制,九成九的文盲,他们根本不知道朝廷改制利民,却还在被族长和胥吏欺瞒,’

    这是孙传庭发自内心的感概,改制最大的难题就在庶民不知道改制是对他们的救助,绝大多数的庶民陷入各种流言不能自拔,让宗家和胥吏玩弄于股掌间。

    “正是如此,”

    朱慈烺很满意,孙传庭能认识到这点他就放心了,必须终结华夏千年来的愚民政策,愚民不会让朝廷长治久安,相反,这倒是让王朝灭亡的死循环。

    “不过,担子不轻啊,剿灭流贼,练饷必须取缔,这会损失三百多万两钱粮,却是要举国上下开蒙,加上南方军制、匠户改制,开拓南洋都要开销大笔银钱,卿家重任在肩啊。”

    ‘再难,不可能比剿匪三年更难,臣下定会竭尽全力。’

    孙传庭坚定道。

    他不是周延儒,结党连纵从来不是他的强项,但是论办大事的坚毅,他真是没看上上几任首辅。

    君臣在乾清宫密谈了两个多时辰。

    孙传庭才出宫折返家中。

    此时他发现,家中所在的胡同已经被车架挤满,都是等候拜见的官员。

    他只能感叹趋红踩黑,昔日他统军连战连捷,但是几乎没人愿意和他结识。

    天晓得他是否一次大败后就被下狱追究,一个弄不好就被牵连。

    而现在他就任首辅,这般官员都围拢过来。

    可惜他不是周延儒,对于这些官员奉上的程仪不感兴趣。

    孙传庭命管家关闭府门,一个人都不见。

    当然一个人不见也是不可能的,最起码亲自上门拜见的吴甡和谢升,他必须给面子。

    干系到内阁的和睦。

    当然绝对的和谐不可能存在,但是表面上必须过得去。

    ...

    翌日大朝会,孙传庭首次以首辅身份参与。

    当庭提出了三件改制。

    第一,继续推进军户匠户改制,此番要从江北扩展到南京畿。

    第二,军制改制,每个省建立标营,主力五千到六千人,全部是募兵,京营派员整军,作为安定一省的主力。

    一省总兵必须是讲武堂整训过,任期最长四年,总兵必须轮转,标营粮饷由地方财赋负担,却是不能由总兵等军将经手,而只能是巡抚衙门直接发放到军卒手中。

    第三,未有参赞军机者,不得就任督帅,防止书呆子统军,结果是一塌糊涂。

    孙传庭这次提出的改制全部围绕军制展开,倒是和他的经历相同。

    而且在兵事上没有人可以和他辩论。

    廷议上没有太多争议,就推行下来。

    但是这远远不是结束。

    十日后,孙传庭提议废止练饷,大明各处开蒙,争取十年内大明六岁童子全部入蒙。

    同时向天下征集科举改制的建言。

    尤其是后者,立即引起轩然大波。

    “自唐宋以来,科举遵循旧制,擢拔人才,未有不妥,如今朝廷栋梁尽皆出自于此,就连首辅大人也是进士及第,如何改制,闻所未闻。”

    林欲楫第一个站出来反对,而且态度强硬。

    “林部堂,科举无错,没有科举,就不可能有寒门子弟晋升之路,朝廷就会如同秦汉般被贵胄子弟把持,士人永无出头之日,然则林大人说的因循旧制绝非如此,先唐时候科举不过是备选,还是举荐为先,到了先宋才是科举为主,举荐为辅,先宋时候才有了真正的贡院、国子监,期间又是废止了诗赋,一切以策论为先,显然,科举制一再改变,为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