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五章 赵构从哪来

    这次进京述职,张俊也做好了打算,要是赵构非要所有官员申报财产,他打算捐出一部分家财,来表明自己的爱国情操。

    但是究竟捐多少合适,他得提前打探一下同僚们的口风。

    捐的太多,就把自己带入了与同僚为敌的境地,这和孔子的教导分不开。

    孔子有两个弟子,子路和子贡,有一次,子路救了一位溺水者,救者送给子路一头牛以示感谢,子路收了。孔子说:鲁国人从此将喜欢救人于危难之中。

    而子贡为替一位奴隶赎身,按照鲁国法律应得到政府奖励,他却拒绝了,认为做好事求回报不道德。孔子说:鲁国将不再有人愿做这种替人赎身的好事了。

    子贡是个有钱人,他的出发点也是好的,做好事不求回报,但是这种做法却坑害了其他人。

    孔子认为,大多数人没有子贡这么巨大的财力,无法不在乎这笔赎金,因为如果白白付出这笔赎金,他自己的生活就可能受到重大影响。

    而如果不能取回自己代付的赎金,那么即便看到鲁国人在外国沦为奴隶,有机会救同胞出火坑,大多数人也会放弃为本国同胞赎身。

    其实,子贡的“高标道德”把原本平淡无奇、应该人人都能够做到的道德,超拔到了大多数人无法企及的高度。

    既然“道德”标准如此之高,那么本来符合道德的代偿赎金后的收回赎金,现在就变成“不道德”的了。

    因为“道德舆论”会对收回赎金的人说:你什么也没有付出,算是做什么好事?跟人家子贡比比,你简直就是个自私自利的人!

    任何人不妨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你做了一件为奴隶赎身的大好事,得到的却是“自私自利”的评价;如果你做了一件合于道德的善事,得到的却是“不道德”的恶名,你还会去做吗?

    你当然不会做,而是开始跟着“道德舆论”说。这就是孔子批评子贡而表扬子路的原因!

    事实上,鲁国那条代偿赎金的法律,立意极好,它的目地是让每一个人只要有机会,就可以惠而不费的做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

    即便你的财力连预付赎金都做不到,也应该去设法借来赎金为同胞赎身,因为你不损失任何东西,只需要付出同情心。

    道德的目地并不是要任何人去做损己利人的重大牺牲,而是乐于做无损于己但却有利于人的好事。

    张俊现在就处于子贡的位置,他有的是钱,捐再多都不影响他的正常生活,可是其他同僚就不一样了,那些追求两袖清风的官员,看到张俊捐出这么多钱,他们心里会作何感想?

    捐的太多,同样也是拉仇恨,比如同为中兴四将的韩世忠,肯定没有张俊有钱,但是他位至少师,比张俊还高一级,他的属下竟然轻轻松松能拿出那么多钱,这不是挑拨离间吗?

    所以一听说皇帝请客,张俊就早早的来到了兰竹园,想打探一下同僚们的口风,掂量一下自己的分量,看看作何打算为好。

    眼下看到了司马珍,那是赵构之前管钱的大总管,他的意见总是特别值得考虑的。

    司马珍问张俊道:“伯英今天来这么早,怎么站在外面不进屋啊?”

    李寺改造的这个兰竹园,充分考虑了演员们的工作和生活的分开,天下大剧院位于兰竹园的南面,两个面是和兰竹园的南面和西面重合的。

    天下大剧院的入口设在西面,从西边的玉兰街进客,北边也有个出口,不过一般不开放,那是供皇妃乐队从生活区进出的通道。

    北边的出口连着一片竹林,还有池塘,风景不错。

    因为今天招待的都是gāo • guān 大臣,所以李寺交代过,把大剧院的北门也打开了,供这些大人物稍作停留或者欣赏一下风景。

    此刻,早到的官员们都在竹林边三三两两的说着话,尽管剧院内李寺已经吩咐伙计们升起了几炉炭火,室内温度温暖如春,可大家就是不愿意进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