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阳谋

    御前内侍先将奏书递与司马懿。

    两位辅臣论资历年龄,司马懿年长曹爽许多。因此在朝堂之上,只要司马懿上朝,为示尊长,曹芳虽是看曹爽颜色行事,一般也要将文书先递与太傅司马懿传阅,再传给曹爽。这自两人共同辅政之初已形成惯例。

    司马懿展卷之际,曹爽拱手赞道,“太傅教子有方,令郎勇气可嘉,可喜可贺!”

    “大将军谬赞了,老夫老矣,又连日身体抱恙,实在是无暇顾及他们年轻人的事了。犬子才疏,今日贸然上奏,完全出乎老夫意料!这篇千言文,通篇大话,纸上谈兵夸夸其谈,叫诸位见笑了……”

    司马懿边说边连连摇头,似是对儿子冒失之举大为不满。

    事实上,这篇千言文,完全出自司马懿的授意。事前他不但逐字逐句过目,还在几处作了精心修改。司马师誊抄一遍,得到父亲首肯,才最终形成奏章。

    司马懿看了几眼那篇奏章,不以为意地摇了摇头,又转递与曹爽。曹爽看后,又传给身后的蒋济等人过目。

    奏章从各怀心思的三人手中过了一遍。又向尚书令等人传去。

    瞅着那份厚厚奏疏,蒋济不由暗中一拍大腿!高!实在是高!

    从司马懿登门蒋府送满月礼,极力吹嘘他儿子蒋秀试探口风,再到拿郭淮当挡箭牌据理力争,一路铺垫演戏。

    从一开始,他的真正目的只有一个——中护军的兵权!

    “好你个仲达,转了十八道弯,煞费苦心地下了如此精绝一盘棋啊。”

    如今,司马懿虽然贵为太傅,但是手里一无实权,二无军权。待夏侯玄正式就任征西将军之后,护军空缺,机不可失,想来想去,只能剑走偏锋,走此一步险棋!

    以前文帝操曹丕、明帝曹叡在位时,大臣都可用密奏的方式向皇帝直接上书言事。但如今小皇帝形同傀儡,事事皆先由大将军曹爽过目定夺。

    这种情形下,司马家争权的唯一可能途径,便是在朝堂上就事发挥,弃阴谋搞“阳谋”,由“暗夺”转向“明争”!

    “这次,咱们父子就将争兵权之事大大方方地摆到堂面上,杀他个措手不及!”

    对于护军空缺,司马懿料到曹爽那边也有内定之人。但是,上次就郭淮之事,司马懿已经假意作势先让一子。

    这种明面上的事,大家可都眼睁睁看着呢,总不能总是一方无休止地让步吧?

    “老爱卿可有话讲?”见尚书令司马孚拱手出列,小皇帝问了一句。

    这两年,司马孚在朝中议事时极少进言,比手下的几个尚书低调安分多了。

    司马孚行礼答道,“启禀陛下,春秋时期,晋人祁奚有‘举贤不避亲’之典故美谈,老臣今日斗胆效法。臣观此篇奏章,条分缕析,所言甚切,有笔扫千军之力。况且,司马常侍在朝中已有数年,文韬武略兼备,做事一贯精干。故而,老臣推荐其为护军将军人选之一。”

    “噢……”

    小皇帝望向曹爽,又看了看司马懿,面露迟疑。

    以往,逢有大臣争议,曹芳习惯先看曹爽,指望曹爽拿主意。曹爽点头,代表“允”;摇头,则表示“不可”。

    此时他看曹爽既没摇头,也没点头。小皇帝顿觉有些六神无主,不好办了,毕竟是十几岁的孩子,有些着慌露怯。

    “那……”小皇帝又看向尚书台的几位,“何爱卿?”

    尚书台是魏国朝政中枢,常伴御侧上传下达,小皇帝和他们更熟悉一些。几个尚书中,吏部尚书何晏为诸尚书之首,又称“大尚书”。

    何晏掸掸衣袖,应声出列,“陛下,臣一介书生,对军务之事知之有限,不敢妄言。朝廷若有用人之需,臣身为吏部尚书,必将尽心效力选拔贤才,以备朝廷之用。”

    他是经曹爽推荐才坐上了吏部尚书的位子,虽一直与曹爽过从密切,但如今的身份毕竟是“天下座师”,又是曹操继子皇室宗亲,自持宗族身份,也要顾全脸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