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

 祁连山脉一直绵延到了湟水。

 有两个牧民爬上了一座山顶,倚在大树后喘了几口气,其中一人四下一看,拿出望筒对着南边看起来。

 阳光照处,望筒闪过一道紫色的光晕。

 “额秀特。”

 “那是什么人?”

 “唐军。”

 “该死,怎么偏偏遇到唐军。那我们不能悄悄穿过去了?”

 “就怕是唐军已经发现我们了,提前设下埋伏。”

 “在这边埋伏?”

 “等一下,这些唐军人马好像不多,队伍中间全是拉着辎重的马车。”

 “给我看看……”

 两个牧民低声讨论了一会,翻下山,与另外几个赶着羊的牧民汇合。

 他们身上的衣衫破旧,脸上带着泥土,脏兮兮的模样。若不走近听他们说话,很难将他们与元军探马联系起来。

 “肯定是唐国派去吐蕃的使节,赐了那么多茶叶和丝绸。”

 “要是不是呢?也许是唐人引诱我们过去?”

 “为了穿过那么大的沙漠,死了多少人和牛羊,还能回去吗?”

 “哕嗦什么,报回去,将军们知道怎么做。”

 汉代,为保障丝绸之路畅通、西北边陲长治久安,在河西走廊修筑了绵延数千公里的长城,且有烽燧、墩台、关城相连。

 时过境迁,一千多年过去,长城早已残败,并不能够阻挡异族骑兵入境。

 李瑕没有财力去修复这数千里的长城,也没有兵力足以铺开这数千里的防线。

 但他可以扼守住河西走廊各个重镇、多建望台,及时发现敌军的踪迹并予以重挫。

 一般而言,元军要穿过千里的大漠,路上损失多大不提,到了甘肃之后也早已疲惫不堪,这么做未必值得。

 但从凉州到兴庆府有八百余里的沙漠边缘,想要穿过去,总有办法。

 少有人知道,在沙漠深处,有一处小小的绿洲,名叫“苦水井”。

 而就在这一片绿洲中,一支元军已经在此驻扎多日了。

 他们只能算是先锋,作用是打探情报、占据必经之路上的关隘,以保证后续来的大人物能安然无恙穿过唐军治下,抵达河湟。

 其中有可能遇到唐军的路途并不长,也就五百余里。

 这些元军饱受着烈日之苦等了几日,终于有探马回来了。

 “安西王的大军西进之后,凉州的唐军确实也西进了。”

 “确定?”

 “确定,安西王带了十万兵马讨伐察合台汗国,廉希宪不可能敢不理会。”

 “凉州剩下的守军都在哪里?”

 “这是我们画好的图,只要不打他们的城镇,走这条小路能绕到河湟,但走不了大股兵马,免得尘烟太大被唐军发现。”

 听了这好消息之后没多久,却又有探马回来禀报发现一支唐人使团正在沿湟水向西宁州行进。

 “这队人速度很慢,慢得像是乌龟。”

 “他们的马车很重,车辙很深。队伍里很多人确定是力夫,绝对不是精兵。”

 “最可能的情况是唐人也想联络吐蕃,但也有万一的可能是走漏了风声,他们是在设伏……”

 负责这支先锋军的元军将领名叫崔斌。

 崔斌是山西朔州人时年四十四岁,正值壮年,生得魁岸雄伟。他文武双全,既擅文学又擅骑射。

 他曾随忽必烈攻鄂州,挟盾先登城头,异常勇勐,被赐了一个蒙古名字“燕帖木耳”,被燕王真金赏识,任为帐前都镇抚。

 这次率部穿越大漠,还未与唐军碰面,仅因力竭、中暑、毒虫等原因,军中已损失了两成兵力,可见此行凶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