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圣张仲景

    原本的时空之中,张仲景受汉庭征辟,作为长沙郡守。

    身为郡守必须要保持威严,汉庭律法也不允许郡守进入民宅为民治病。

    择定日程,在特定之时他让人张贴告示,大开衙门,不问政事,而是让有病的百姓进来,他端端正正地坐在大堂上,挨个地仔细为群众诊治。

    因此长沙郡的衙门前便聚集了来自各方求医看病的群众,甚至有些人带着行李远道而来。

    坐堂医生这一名称的由来,正是因为张仲景。

    张仲景与华佗、董奉一起被称为“建安三神医”。

    但是实际上,张仲景在历史上的地位实际上是要高于华佗和董奉。

    古往今来,上下五千年来,被称之为名医犹如过江之鲤、被称之为神医者亦非稀有。

    但是这个世间,只有一名医生被庶民百姓称之为“医圣”。

    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

    这三不朽,张仲景确实已是全部做到。

    张仲景的生平详细,许安并不知晓,鹰卫的目光也重点是放在军事和政治之上,鹰卫和狼卫职责之上终究是有着区别。

    许安也并非是对于张仲景一无所知,虽然相隔久远,但是他仍然能够回忆第一次看到书本上张仲景名字的时刻,也记得对于张仲景的记载,纵使只不过是占了不到半掌的篇幅。

    “历史书太小,装不下一个人波澜壮阔的一生。”

    “历史书又太大了,装下了华夏上下五千年历史。”

    “在历史书上随手翻过一页,用笔划过的内容很可能是他们的一生。”

    学习的历史的时候,那些英雄豪杰,那些帝王将相的事迹让人看着有时候会热血沸腾,但是沉寂下来之后,却是很快便能冷静下来。

    但是那些悬壶济世的医者、为国奋不顾身的仁人志士、平凡的庶民百姓,却是不知不觉会让人铭记于心。

    “医者仁心……”

    东汉末年,民不聊生,无比的昏暗。

    但张仲景就如同是一盏明灯一般,在黑暗之中奋力燃烧,济世救民。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无愧于医圣之名。

    许安垂首躬腰,向着张仲景郑重行了一礼。

    “在下一介医者,如何担的起道君之礼。”

    张仲景不敢受礼,他对于许安的尊敬并非是因为权柄,而是因为明军的所作所为让他认识到了一件事,这位道君和那些世家豪强不一样,也和任何一任帝王都不一样。

    “张先生悬壶济世,救治乡民之义举,我虽然身处万里之外,但仍有所耳闻。”

    “如今天下初定,百废待兴,各地疫病仍在流行,国中虽有医者千人,但是受限于医术,对于其频发疫病却是大多束手无策。”

    华佗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也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

    但是对于疫病的研究却是极为有限,漳水之疫虽然解决,但是实际上是防疫措施的功劳,实际上还是死了许多的人,得到救治的人只是少部分。

    华佗手中只有一副治疗疗伤寒太阳病的药方,而且效果因人而异。

    “我欲在长安东城再建医学院一所,以内科疫病为主,聘请张先生为院长,教习针对疫病之法,以除天下疫病……”

    对于许安的请求张仲景没有任何犹豫,直接应承了下来。

    华佗也没有对许安直接提拔张仲景为院长提出任何的反对意见。

    他本就无心仕途,若非是见识了太平道治下百姓的生活,他仍然会做一个游方医者四处给人治病疗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