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袁心理不平衡

    朝廷下旨辽东军为叛军不到半个月时袁世凯脸上。笔、趣、阁www。biquge。info间,剧情就发生反转。

    有着叛军身份的辽东军竟然主动上表朝廷请降。

    本来以为朝廷一定会大动干戈的朝廷,竟然出人意料的同意辽东军请降。

    不仅没有缩减辽东军兵力,压缩辽东军生存空间,反而给辽东军增加了三府的地盘,还加封辽东军为辽东总督。当然,关于辽东军只称臣,不听调也不听宣的谈判条件,朝廷并没有公示出来。毕竟,这算是朝廷的一个耻辱,并且间接承认了辽东军的狼子野心。

    如果让其他手握实权的地方督府知道,很可能会有样学样,也给朝廷来一场逼宫大戏。

    整个大清国除了少数几个人,其他都不明白朝廷前后之间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差距时。

    战争暂时结束,忍不住长松一口气的袁世凯没有闲着。

    北洋军和辽东军之间的巨大的火力差距让他意识到了危险。

    所以,他必须要在下一场战斗开始之前,把北洋军火力强度加强到辽东军标准。

    加强火力,说得直接一点,就是给北洋军多配一些轻重机枪,多配一些火炮。

    在北洋军没办法自产这些重武器的前提下,袁世凯想要得到这些武器,只能通过购买。而购买的话,就需要大笔的银子。

    几天来,幕僚已经算出了袁世凯需要筹集的所有银子数量。

    三百八十万两白银,除去北洋军可以拿来买武器的军费,袁世凯至少还要筹集三百八十万两。

    连续跑了好几天皇宫后,袁世凯终于拿到慈禧的懿旨,从户部衙门调拨八十万两白银给北洋军购买武器。

    可就算如此,袁世凯也还差整整三百万两白银。

    当然,北洋军也有自己的收入渠道,要不然,仅凭朝廷调拨的那些银两,袁世凯就是有再大能耐也养活不了数万人的北洋精锐。

    从北洋军开始大规模扩军开始,山东和天津两地就是辽东军自留地。

    各种税收,除了上交朝廷,剩下全部被袁世凯拿出来做北洋军军费。

    可是,现在距离征税还有近半年时间,远水解不了近渴。没有办法的情况下,袁世凯只能把希望放在两地所有衙门身上。

    为了彻底控制天津和山东两地,保证北洋军有一个稳固的后方。两地的文武官员几乎都是袁世凯门生故吏。

    所以,袁世凯一开口,有银子的文武官员马上往袁世凯那里送银子。

    没有银子的文武官员,马上想方设法从自己辖区百姓身上搜刮银子,然后给袁世凯送过去。

    短短十天时间,袁世凯就收到近两百万两白银。

    让袁世凯没有想到的是,他这两百万两白银背后,直接导致数万百姓变成无家可归的难民。

    面对越来越少的银子缺口,幕僚高兴之余,忍不住感慨道:“要是我们能像辽东军一样,不给朝廷上交赋税,那我北洋军每年至少可以多出来三百万两白银,也就不会再像现在这样,为了银子而到处奔波,甚至还能多组建两个镇的新军。”

    提者无意,提出这个想法的幕僚也就是顺口一提,但这个提议被袁世凯听到耳朵后又是另外一个想法。

    凭什么辽东军一支同朝廷作对的叛军能截留地方赋税,养活数万精锐。而听命于朝廷,给朝廷办事的北洋新军却没有银子养活军队,连最起码购买武器的银子都没有。

    原来没有往这方面思考,袁世凯就没有多想。现在认真一对比,袁世凯心里马上就变得不平衡起来。

    北洋军是他在朝廷立足的根本,只要北洋军存在一天,那朝廷就奈何不了自己,不敢拿自己怎么样。既然如此,那为什么自己不能学习辽东军,也逼一逼朝廷,从而获得更多权利。

    这个想法一出现在袁世凯脑海,就挥之不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