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炸”

    自以为得计的曰军指挥官没想到自己正一步步地落入对方的陷阱之中。

    八天之后,兵工厂完成了炸弹的生产工作,经过反复实验之后,把通过测试的六枚八百公斤重的炸弹运抵福州,轰炸机迅速挂装炸弹,灌满油箱,安静地等待着曰本海军航空兵的再次空袭!

    星星依然在闪耀,广袤无垠的大海上,在海天相接的东方,大海和清晨却已经在第一缕蔚蓝色的晨曦中拥抱起来,天空顿时变得遥远深邃起来,新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

    七架涂着血红色膏药标志的轰炸机在十五架战斗机的护卫下,从福州东北方向的大海深处疾驰而来,在接近海岸线之前,迅速降低高度,从四千米高的云层中间呼啸而下,在刺耳的防空警报声中发起了又一轮空袭。

    福建空军紧急出动二十二架战斗机,在地面防空火力的支援下猛烈反击曰军,激烈的空战随即在福州上空展开。曰军轰炸机群匆忙扔下炸弹之后,迅速脱落战场,战斗机也开始向海峡中间且战且退,出乎曰军意料的是,福建空军一反常态,在后面穷追不舍,在死死缠住对方战斗机的同时,分出五架战斗机追击轰炸机,很快就越过沿海岛屿,在海峡上空与曰军激战起来。

    与此同时,空军大队长刘喜锐亲自率领的轰炸机编队从福州机场紧急起飞,前面的两架飞机的机腹下面悬挂着两枚八百公斤的重磅炸弹,后面的两架则只挂了一枚,不过,在机腹中间还携带了十几枚五十公斤的小型炸弹。

    福建空军仅有的四架轰炸机是年前从美国购买回来的马丁b10型轰炸机,采用全金属、张臂式中单翼、流线型半硬壳式机身,装用两具怀特旋风式发动机,配装史匹特灵式整流罩,收放式起落架,及开敞三座式座舱,中段机翼与机身结构合为一体,除机翼后缘及各飞行艹纵面使用蒙布,机身背及腹部使用波纹状金属包皮外,余皆为光面张力金属包皮,手控机械致动式起落架,固定式尾轮;最大时速380公里,巡航速度340公里,航程2200公里,载弹量为两千公斤,并且装有诺顿式轰炸瞄准镜和7毫米口径活动机枪四挺。飞机的姓能虽然和曰本海军航空兵装备的九六式轰炸机有很大的差距,但是其载弹量却是对方的两倍以上,刚好满足福建空军的要求。

    由于事先情报部门已经通过多种渠道确定了曰本航空母舰编队的具体位置,所以刘喜锐的轰炸机编队起飞之后先向西北方向飞出几十公里,然后掉头向东北方向全速前进,在八点四十五分以人字形编队飞临tái • wān 岛以北一百五十海里,浙江南部海岸以东两百海里处。透过天空中淡淡的浮云,飞在队伍最前面的刘喜锐大队长首先发现了曰军航母编队――两艘驱逐舰和一艘战列舰护卫着“赤城”号航空母舰在平静的海面上悠然自得地游弋着,丝毫没有发现自己已经在灭亡的边缘徘徊

    “赤城”号航空母舰原本是曰本海军中“天城”级战列巡洋舰中的一艘,于1920年12月在吴港海军造船厂动工建造,到了1921年,受《华盛顿公约》的影响,建造中的“天城”级面临停工解体的命运。曰本海军在经过一番考虑后,决定将两艘“天城”级战列巡洋舰改建成航空母舰。由于曰本当时只有小型航母“凤翔”号的建造经验,因此在设计这艘排水量比“凤翔”号大近三倍的航空母舰时,煞费了苦心。

    “赤城”号在1923年11月重新开工,1925年4月下水,1927年3月完工。其三层甲板设计相当特殊:最上层为飞机降落甲板;第二层甲板上有舰桥及2门双联装203毫米口径主炮,故称为“炮塔甲板”;第三层为飞机起飞甲板,长米,可搭载60架战机,其中16架战斗机、16架侦察机及28架攻击机。

    1938年,“赤城”号进行了一次大改装,拆除原来的炮塔甲板和起飞甲板,将最上层甲板延长变成飞行甲板,舰载机数量增加到91架:96式战斗机16架、96式攻击机51架、96式俯冲轰炸机24架,运送飞机的升降机也由2座增加到3座,飞行甲板左舷增设舰岛,排水量增加到41300吨,航速节,堪称曰本海军航母中的翘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