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门风气

    恒慧得传高深秘法,修为自然更有精进,后来更是屡屡挑战各个门派,只不过大多数修行门派的尊长都婉拒了恒慧的挑战,毕竟无论是何门何教,?an ?e?n ?en`org

    只不过凡事都有例外,当年恒慧拜访太华门,正逢太华门祭祖仪典,本来在那个场合就有晚辈弟子斗法切磋,也是门中尊长考校弟子道法修行,恒慧旁观良久,心绪难平,恳求之下与一位晚辈弟子斗法,结果竟是大败亏输。

    也不是恒慧技不如人,而是斗法双方都是一时英杰,对方也不得不出尽全力以应,所以到了最后败者一方输得很惨,可以说恒慧自剃度修行以来,从来没经过这种败绩。

    而后的数年中,恒慧精进修行,不止一次找上那位太华门人,几次斗法或公开或私下,没有一次胜利,而且无论恒慧怎样进步,与对方的差距仿佛是越来越远,最后一次竟然连接近对方都做不到。

    恒慧屡战屡败,心境动摇,而那名太华门人似乎也对恒慧屡次挑战感到厌烦,提议恒慧回返明王院精修佛法经义,不要孤求法术之威。

    恒慧闻言没有半分服输之意,反倒是更为执拗,指出那名太华门人斗法间种种疏漏,认为自己只是一时之间法力精纯不如对方,但是斗法争胜一途上他并不认输。

    那名太华门人也没有与恒慧争执,劝阻不成便飘然离去,恒慧忿怨之下,求法旁门,开始修习威力强大的各路邪术,甚至不惜暗中杀害修行同道,以其生机法力来炼制法器,也就是他后来所佩戴苦黎数珠,那都是由一个个修行人的骷髅头炼制而成,期间经可见凶残。

    其时东海巨鲸为祸,天下同道汇聚东海之滨,合力抵御海啸袭岸,所以恒慧作恶之举并没有引起注意,事后还是明王院考察弟子戒律,发现恒慧屡次缺席,这才引起尊长留心。

    不过恒慧十分机敏,面对明王院同门的追查,他留下隐晦的线索,一步步将过往同门引入险境之中,然后将其逐一伏杀,所用法术也不是明王院真传,而是自己参悟的旁门邪术。

    修行人也不尽是诸事通晓,面对恒慧的伪诈,明王院一开始也搞错了目标,以为他也像其他门人一样,无故遭受邪魔败类的伏击,因此失去踪迹。

    明王院门人不多,不似太华门有遍布九州的人手,当时的明王院主持请求太华门协助,经过一番调查与找寻之后,竟然发现此事与恒慧有所牵连,其原因很简单,因为调查这件事的人就是当年屡屡击败恒慧的那名太华门人羽衣轻。

    羽衣轻其时刚刚接任太华掌门不久,寻访各派、游九州,因为当年他与恒慧多番交手,对其甚是熟悉,反施算计之后,恒慧自然暴露现身、一网成擒。

    不过羽衣轻并没有公然宣扬此事,他将私下将恒慧交还给明王院,当时明王院内中已无能制服恒慧的高手了,还是隐踪多年的舍尘大师再度出现,将恒慧留下,并且以佛门真言困足于明王院。

    按说恒慧做下屠戮同门的罪孽,本该依戒惩处,但是舍尘大师亲自出面,谁也不好再多干涉,恒慧便从此销声匿迹。

    舍尘大师并没有长久逗留,将恒慧困住之后,也超然离去,恒慧在真言枷锁中经过数十年煎熬,不但没有回心转意,反而炼就了更为坚韧强悍的意志,最终挣脱困锁,逃离明王院。

    按照舍尘大师后来猜测,恒慧并不完全是自己挣脱佛门真言的,而是有人以外力干扰,但舍尘大师并没有找到那人。而恒慧虽然脱困,但此后也没有再生事,仿佛此人又一次消失于世间,如今想来,也只能是龙霄佩那瞒天过海的作为了。

    如同世人中有作奸犯科之辈,修行门派中也不尽然都是良善正行。有时候尊长行止偏颇,门下弟子有意无意间受其熏陶影响,以至于弟子犯过;若弟子邪行恶障,尊长师辈亦有错责。若是一门风气有偏而不加以矫正点化,很有可能导致门人集体沉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