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矛盾

    其实那个年轻人是曾云先生弟子。

    于是余慧顿觉柳暗花明了。

    “曾云先生,何必再作冯妇呢?”余慧问他。

    《孟子·尽心下》里的一则《再作冯妇》的小故事。

    再作冯妇,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下》。比喻重操旧业、再干旧行业。

    《孟子·尽心下》:“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嵎,莫之敢撄;望见冯妇,趋而迎之,冯妇攘臂下车,众皆悦之,其为士者笑之。”

    人应该明己见机守义,不应因环境而轻易放弃自己的追求与原则。

    曾云先生你当初已经辞官研学了,而今日之朝局,上行下效,皇帝平庸失明,何必出山呢?

    但是那个典故中,从孟子这段话的语气里又感到他并不是完全否定冯妇的作为,因为“再作冯妇”实际上得到众人的拥护,而只是士人们在讥笑他。难道孟子竟会因为怕士人讥笑而不再去劝齐王开仓救民吗?

    关于这个问题,朱熹有个解释,他认为主要因为孟子说这话的时候,是齐王已不愿意用他,不愿意听他的话了,而孟子自己也知道这个情况,已准备离开齐国了,所以才有这种说法。

    可见,孟子说这段话时是处在一种矛盾的心态中,正如冯妇再次打虎,“再作冯妇”一样,不再次去打虎吧,众人正有危难需要自己。再次去打虎吧,又放弃了自己的追求与主张,且为士人所讥笑。

    孟子也是一样,不去再劝齐王吧,灾民的确需要救济。再次去劝齐王吧,明知他不会听,而自己正准备离开齐国,再去劝他,不是又放弃了自己离开齐国的打算了吗?何况,如果自己现在还要去劝齐王,必然受到齐王身边一批被重用的人的讥笑。权衡的结果,还是不准备去“再作冯妇”。

    其实,学生陈臻是了解老师的处境和心情的。所以在向老师提出大家的愿望后马上又说“殆不可复。”

    不管怎么说,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孟子之所以说出再作冯妇的典故,是表明了他对自己行为的一种把握,一种审时度势。

    那么曾云先生,你又是怎么想的呢?

    余慧是有些自愧的,在这个边境将乱之际,自己却不能出一份力。

    国恒亡也。(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