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卷 三顾茅庐 终得大贤 气候已成 黄忠魏延来投

    这段时日,新野喜报连传,前些时日徐庶刚刚收到传信,凤雏庞统庞士元欲投皇叔,不日便要到来,如此,新野城中可谓人才济济,鼎盛一时。

    赵云入内,刘备喜气洋洋的将之介绍给了诸葛亮,诸葛亮与赵云虽为初见,然二人没来由的皆有积年旧识之感,分外亲近,相谈甚欢。

    各方见礼完毕,刘备便出厅齐集诸将,共议大事,权拜诸葛亮领军师将军,徐庶为右军师,庞统来时,为左军师。

    诸葛亮徐庶各自拜谢,东西就座,便听刘备言道:“今曹操拥五州之众,虎视荆襄,挟天子以令诸侯,孙权席父兄之业,坐据江淮,有独霸一方之志。”

    “备忝居汉室宗亲,曾奉诏讨伐贼逆,而率不教之兵,值屡败之后,地不过襄樊,兵不过三万,器械粮草,时虞缺乏,欲求立足,免被吞并,犹惧其难。”

    “何足当安邦之重任?还请二位军师,大小将士,各抒高见,共拯危亡。”

    场中众人不约而同将目光投向诸葛亮,皆闻这卧龙先生有不世之才,主公三顾茅庐方才请到,他们都想知道,其究竟有何能,能当得主公如此。

    诸葛亮丝毫不怵,轻摇手中羽扇,头脑顿时为之一清,条条理理,了然在胸,开口道:“主公勿忧,亮夜观星相,吴楚分野,不日定有兵争。”

    “近闻景升病重,荆州断难久保,一旦有事,以义赴之,则可唾手而得,此以地近交亲,曹吴所不得争锋者也。”

    “待得荆州,即抚定零桂,西并梁益,南可出宛落,西可出秦川,北向以争中原,主公讨贼之志,必有一日大暴于天下。”

    “为今之计,但当积储粮草,内用自固,养精蓄锐,坐观时变,天下固易为也。”

    “可令云长率马步军八千,元直辅之,往屯襄阳,翼德领马步军一万二千,士元辅之,进扼南阳,亮与子龙事主公安驻此间,简练士卒,用为声援,生聚教训,与民休养。”

    “亮料曹兵新败于襄樊,旦夕尚难报复,孙氏积怨于黄祖,早晚必特寻仇,是二子不至遽尔见逼,且吴不能越长江,曹不敢自陷于绝地,元直所创之局可保,而未来之计可图也。”

    诸葛亮一番话几乎将未来需走之路尽皆指明,场中文武臣属尽服也。

    刘备闻言大悦,即命关羽领兵,前赴襄阳驻扎,以徐庶为之谋主,命张飞往南阳屯守,以庞统为之谋主,进扼曹兵南下之路。

    关羽徐庶受命,同领人马,徐庶入内辞别徐母,立时二人驰向襄阳防地去矣。

    而张飞尚需等待庞统到来,故而多驻几日,不数日,军士来报,左军师凤雏先生庞统已至,刘备再命阖城灯彩相迎,府中设宴接风,又是一番热闹。

    息军三日,张飞不耐,急催庞统同拜新命,亦领兵赶赴南阳,前去镇慑,专备曹兵。

    调拨已定,刘备自与诸葛亮赵云,率领偏裨文武一干将卒,屯兵新野,随时两地声援,朝夕计议练兵储粮各事,巩固城郭,真个日日招军买马,朝朝积草屯粮,一时间士饱马腾,人心尽附。

    诸葛亮负有管仲乐毅的物望,刘备早闻大仁大义的名声,荆襄九郡豪杰,一旦向风,谁不思弃暗投明,前驱效顺,遂愈觉来归恐后。

    内中单表一位老英雄,长沙人氏,姓黄名忠,表字汉升,时年已六十有余,身长八尺,猿臂熊腰,善使一副弓箭,有连珠贯虱,百步穿杨之能,惯用一口八十斤长柄大砍刀,刀法神奇,舞来风雨不透。

    黄巾贼起,黄忠镇守长沙三年,无人敢犯,董卓向之索贿末获,不录其功。

    董卓死后,曹操弄权,黄忠叹道:“天下大乱,奸雄窃柄,不绝于朝,逐鹿之势已成,吾将安归?终不得为天子守一隅土也。”

    便就此弃官挂印而去,耕于岳麓,乃闻刘备卑礼迎贤,伏龙凤雏,一时俱至,复私庆道:“汉室中兴,定属此公,彼卧龙先生高卧山中者,且推枕而出,某何惜此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