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百二十四点都不友好:

裴頠从门口进来的时候,正好要路过卫玠的书桌,还特意和卫玠打了声招呼,关心了一下卫玠纸片人一样的身体。

卫玠和裴頠也算是拐弯抹角的亲戚,裴頠的堂伯便是裴楷,裴楷是卫玠的大姨夫,所以裴頠和卫玠也算是沾亲带故,只要双方互相想认识,那么他们就一定有办法攀上亲戚,这算是世家世代联姻难得的好处之一。

裴頠与卫玠交好的理由很简单粗暴,他的主要职位是国子祭酒,兼右军将军,王济是他的顶头上司,王济对卫玠的喜欢几乎所有人都知道。

有个罩着你的校长,这自然很好。卫玠的学校生活在裴頠和谢安的保驾护航下,可以说过的是十分惬意的。

但也有弊端,好比连裴頠都对卫玠道了句:“你是该少吃点这种糯米类的甜食。”

然后,裴頠就一边吃,一边目不斜视的端走了卫玠的食盒。

“……”

几百人的课堂,裴頠就生生敢这么慢悠悠的一直吃到完,间或还要喝点酪浆饮料,不知道的还以为他这是来野炊呢。

卫玠看了一下左右,发现没有学生表示不满,甚至有觉得裴頠这是洒脱的名士真风度。

时代的代沟真的不太好逾越啊,卫玠望天如是想。

吃完了,课终于开始了。

然后,裴頠说了个生动活泼又奇葩的开场白,之乎者也的大意卫玠就不表述了,直接翻译,中心思想一句话,你们肯定以为我要讲《崇有论》了吧?嘿嘿,所以我决定讲《辩才论》!

《崇有论》和《辩才论》都是裴頠自己写的作品。

《崇有论》说的是万事万物都有其自然的规律,裴頠很反感何晏当年提出的贵无论,觉得时代的风气过于浮夸。

《辩才论》讲的则是时下的才性问题。

都是针砭时弊的优秀作品,讲什么都很有市场。卫玠也听听的津津有味。心想着,真是赚到了。

历史上,裴頠进了尚书左朴射,但死于赵王之手。

如今,赵王早早的退出了历史舞台,裴頠因缘际会没能升成尚书左朴射,但也没有英年早逝,这大概算是一件破官免灾的好事。历史上裴頠死前没能写完的《辩才论》,也终于算是顺利的快要写完了,卫玠作为有幸成为第一批听到它的学生,自然是赚到了。

裴頠来太学讲学,备受欢迎,不止学生,连博士(老师)都来了,刚刚来和卫玠打招呼的欧阳建就是其中之一。

欧阳健是石崇的外甥,和裴頠一样,都是古代研究唯物辩证的先驱。

六年前,卫玠就想过要是欧阳建能和裴頠认识一下,说不定能碰撞出奇妙的火花。结果后来根本不需要卫玠从中牵线搭桥,裴頠和欧阳建就作为同好认识了,并且聊的火热。朝着唯物主义哲学这个在如今看来还不算是正道的理论狂奔而去,拉都拉不住。

哲学重要吗?

哲学当然重要。它几乎涵盖了各个领域的思潮。物理、化学、政治等领域的杰出人物,在一长串的身份介绍时,最后肯定都会挂一个哲学家的身份。牛顿是哲学家、卢梭(《社会契约论》的作者)是哲学家、富兰克林(发现了电)是哲学家,欧洲各国的启蒙运动几乎都离不开这些哲学先驱。

比起很多小说里写的,什么也不准备,就直接跳跃似的先变法,发展工业、商业,卫玠却反而觉得最先应该做的是提高教育,在读书人心中种下一个“不断创新”的种子。

一个人的寿命是有限的,能够做的事情也是有限的。

而一个社会的发展,一个时代的进步,甚至是让一个民族屹立在世界之端,却需要各行各业共同努力,百年或者更久,没有捷径,也没有办法跳过。

不少人看到了工业革命,看到了大航海,看到了大量黄金白银流入欧洲,却看不到促使这一切发生的不是某一个人、某一件事,而是几百上千年、数辈人文化的积累与沉淀,是先有了启蒙运动潜移默化了人们的思维,无数辈商人努力改变了他们的社会地位,大量的教育培养出了能够发明、继承各种各样工业技术的人,这才在量的积累下,不失时机的促成了质的飞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