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那么简单

    为了获得成功,李健熙先后50多次前往硅谷,引进技术和人才,倾注巨大的努力和投资,但事情的难度比他想像的还要高,年复一年,他所得到的都是不断的亏损。

    或许是被儿子的野心与不破楼兰誓不还的决心打动,几近弹尽粮绝时,李秉喆终于出手支援了,他派出得力干将辅佐李健熙继续苦战。

    两次石油危机也让李秉喆对李健熙的判断更加信念坚定:身处资源匮乏的小国,发展半导体更能让三星赢得未来:“一定要在我闭眼之前开始这个事业,这样三星才会安然无恙。”

    1983年,三星在京畿道器兴建立第一个半导体工厂,正式向内存宣战。

    然而,父子两人依然低估了这场战役的惨烈性。

    在人们印象中,电子产品每年都降价。但内存很奇葩,它和化工品一样,是重资产、强周期,价格大起大落,涨起来数钱数到手软,跌起来连自己都想砍。

    好处是,一旦熬过衰退期,你就是号令天下的老大。

    在这个行业混,策略也几乎只有一个,要么拿钱砸死对手,要么被对手拿钱砸死。

    英特尔是这个行业最早的玩家,1970年就将DRAM投入大规模应用,四年后横扫80%的市场。之后,岛国人异军突起,击败了英特尔。

    当三星染指这一市场时,岛国人已经是世界霸主。

    作为毫无市场地位的后来者,三星只能忍辱负重,从人才到技术,一步一步往上打。做学生是要付出代价的,从别人碗里夺食,围追堵截,短路封杀也都是家常便饭。

    即便这样,前路也依然是坎坷。

    先是技术难关难过,1983年,三星开发64K DRAM时,关键技术整整落后岛国5年。到256K时,与岛国相差2年;1M时,还落后1年。

    再是好不容易突破技术封锁,又遭遇到了行业的第一次衰退。1984年,三星刚推出64K DRAM,内存价格就暴跌,从每片4美元雪崩至每片30美分,而三星的成本是每片1.3美元。

    换句话说,每生产1片亏损1美元。

    持续10多年的亏损,不但没能动摇李健熙的信念,反而激起了他的斗志。残酷相争,两败俱伤时,谁能多撑一口气谁就赢,咬紧牙关的李健熙用尽全力往前撑。

    为了攻克技术难关,三星在全球半导体业界疯狂抢人抢技术,到岛国聘请工程师利用周末前往韩国传授技术,到美国半导体公司招募有经验的韩国人……

    总之是,能“买”的就“买”,能“偷”的就“偷”,不择手段,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最终,通过多年的努力,三星终于成为芯片行业的巨头,甚至在几年以后干翻英特尔,坐上了全球老大的位置。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