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访恩师

    开门的是饶老师,虽然四十多一些,对于男人来说还不算太老。毕竟按照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给出的定义,44岁以下都算是青年呢。

    不过,时间终究会带走脸上的胶原蛋白!

    再次见到饶老师,明显比几年前显得苍老了一些。

    “老师,好久没见到你了,你现在还是教毕业班吗?”。

    江辉放下礼物,开始和饶老师聊着天。

    “你们那届毕业后我就没有直接带毕业班,而是直接从高一开始带班,然后一直跟着高二、高三,现在又是高三了”。

    “那他们这一届的学生有福气了,有您这么好的老师一直带着”。

    “唉~不行啊,不管是生源素质还是师资力量,明显感觉一年不如一年呢”。

    饶老师提到的这问题倒是很真实!

    在广大不发达城市的小县城,优秀的初中毕业生在初中升学的时候就被市里的好学校拉走了。

    再加上师资力量的外流,小地方的学校越来越难考上好大学那已经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像武县这种县城,全国还有很多。因为九成以上人口都在下面的乡镇,县一中的学生大部分也是来自农村。

    只要你稍微留意一下,就会发展农村大学生的比例在逐年下降,越是重点大学、名牌大学比例越低,这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由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造成一些农村学生输在起跑线上。

    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农村和城市都存在很大差距,农村学生从一开始就处于不利地位,师资力量、学校设施、管理水平等都无法与城市学生相比较,而且各种资源正在不断向少数好的农村学校集中,不适当地撤校并点,造成农村学生上学困难,费用提高,难以支撑,导致辍学率上升。

    只有少数能够拼命考上重点中学的学生才有希望考入重点大学。

    并且大学扩招以后,大学生数量激增,这造成了事实上存在的就业难。

    虽然各个高校都声称自己就业率超过90%,但实际上水分很大,被就业很多,并不可信。

    大学毕业即失业已经不是个别现象,数量不断增加。

    对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来说,就业更成为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这造成一些农村子弟对上大学没有积极性,因为很多农民已经不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一些农村大学生毕业后即使找到工作,工资也很低,甚至不如在建筑工地打工的父亲工资高,还不如早出来打工更合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