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评日

    ………………

    时间转瞬即逝。

    一转眼,就到了这佛评之日。

    一大清早,整个洛阳城就热闹起来,不少问询赶来的士人纷纷走出家门,就朝着城外而去。

    洛阳城的内外,有不少的学院,但除了这学院意外,也有许多的寺庙,其中不少还有着悠久历史,历经战乱,流传下来。

    这次的佛评,就是在一座寺庙前布置的。

    这座寺庙叫做首光寺,这座寺庙之名的历史并不长,大概只有二十年的时间,但寺庙本身却有不短的历史,只是因为战乱,原本的寺名和传承断绝,变成了荒芜之地,后来为远游而来的僧人修整。

    正逢当时,有僧竺叔兰和无叉罗译出《放光般若经》,随后来洛阳讲学,就是在这座寺庙,首光之名,正是因此而来。

    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这座寺庙蓬勃发展,虽然不能说兴盛,却也算得上是洛阳的一处名地,有外来僧人入洛阳,基本上都会来此一观。

    而如佛图澄这般的佛家宗师,也会时常在洛阳周围的寺庙开坛做法,几年之前,他与竺叔兰还曾共同论佛,所选之地,正是首光寺。

    正是有着这些个背景,这次的佛评,也选择在这里举行,因为有江都王的属意,因而各部司衙都是大开绿灯,反正在他们看来,这样的事,不涉及权柄,根本不用担心,倒不如拿来做个人情,给这位洛阳如今的实权人物。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这个佛评闹出的动静极大,影响的范围极广,就连这佛评所在之处的布置,都格外恢弘――

    首光寺位于一座小山丘的半腰上,在寺门之外的空地上,摆上了一个巨大的台子,桌位还放着蒲团,一圈一圈、一个一个,依次排列开来,足以坐得下近百人。

    这座山也算是枝叶茂盛,但作为这片土地的主人,首光寺在茁壮成长的二十年里,有不少布衣依附过来,都成了寺庙的佃农,为他们耕种土地、砍伐树木。

    久而久之,这上山的一条路,就越发清晰起来,也没了太多的树木遮挡。

    此时,正有许多人正行走在这座山路上,他们或者三三两两的一起,或者呼朋引伴,或者一人独行,各有不同,但却也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神色颇为肃穆,仿佛是要去参加什么庄重的事情。

    这件事,自然就是佛评了。

    所谓佛评,其实官方给出的介绍,算不上清晰,只是说会有几位佛家宗师在首光寺外开坛讲法,随后进行品评,除此之外的诸多消息,都是通过诸多渠道,零零散散的传播开来的。

    比起之前的诸评,都是明确放出了消息,以及要如何品评,让诸多书院提前做好准备,但这个佛评不一样,不光没有划定范围,更一反常态,多了一个宣讲的环节,同时也没有诸评那样的“第一牌匾”。

    但有江都王的重视,这些问题终究都影响不到根本,这佛评之日一到,首光寺大开山门不过一个时辰,那寺外的蒲团上,就近乎坐满了人,而山间道路中,还有不少人继续前行,直奔寺庙而来。

    “今日之势,可不光是局限于书院之间了,有这么许多人关注,定然扬名时机,你我兄弟参悟佛学也有些时日了,今日真是一鸣惊人之时!”

    “话虽如此,但也不可小窥他人,况且今日还要听佛家宣讲,那位竺法潜法师,据闻乃是精通佛法之人,不仅般若精通,还兼理了百家之学。”

    “不止呢,据闻连小乘禅,他亦有所涉猎,真个是决定人物,难怪他年纪轻轻,就可以称为宗师,中原这一代为学者,怕是难有与之比拼之人。”

    这沿途之人一边前往,一边议论,但这些话却落入了一名青年耳中。

    此人不是旁人,正是陈止的好友赵兴,在他的身边,还跟着赵远和苏辽。

    原来,赵远有感于今日的佛评,要有好戏上场,担心会被人拿身份压下去,于是干脆就找上了自己的这位远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