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乃能人,吾当大用,咦?

    他的样子,却让沈谢越发疑惑起来。

    “连这嵇法也是如此话语?口气变得不小!我记得最初来时,此人还曾寻到我等大鸿胪属官,暗示他与陈止并非同路人,还说过陈止所为,皆与他无关,一副要划清界限的样子,现在却是这般说辞了,也不似作伪,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不过现在不是了解情况的合适场合,沈谢按下心中好奇,拱手领命,就说下去安排了。

    他这边走了,赵珉手边一人起身,躬身道:“上卿,沈典客最近忙于政务,对情况还不甚了解,骤然安排,就怕有疏漏,不如下官过去,与他查漏补缺。”

    赵珉循声看去,见是司仪令梅敬,就点头道:“也好,去跟他说一下,省得和陈止生出了误会。”

    “诺!”梅敬点点头,拜别众人后,就快步追了出去。

    前面,沈谢正低头前行,还在思虑着心中疑惑,准备找一二吏胥询问清楚,省得所知不明,以生偏差。

    想着想着,忽然听到有人喊自己的名字,回头一看,乃是好友梅敬。

    司仪令掌管的司仪署,是新汉所置,掌凶礼丧葬之事,其职权多有辅助之意,时常跟随在大鸿胪的身边。

    这梅敬与沈谢乃是同乡,关系不错,这时赶过来,是真心想要提醒,因此也不客套,直入主题道:“大鸿胪让你与陈止交涉,也有让你和他先熟悉一下的意思,现在匈奴人被抓捕,旁人免不了非议陈止,最怕诸族使节误会,他们都住在百邦馆中,所言所行皆为你察,若有什么不对的苗头,千万不要擅作主张,可以在通报大鸿胪的同时,再遣一人告知陈止,以作提醒。”

    “这是为何?”面对好友,沈谢终于问出了疑惑,“告知大鸿胪也就罢了,本是应有之意,为何还要遣人告知陈止?这有些不合规矩了,还有,自大鸿胪以降,似乎都对着陈止颇为推崇,我记得最初可不是这般局面。”

    “因为你这阵子忙于接待四夷之人,不知道这陈止作为联络之人,却让鸿胪寺上下有了不小的变化,连大鸿胪自上任以来最为深恶痛绝的典籍混乱,都被他一一理顺了?”

    “难道这个陈止,将卷藏馆加以整理了?”沈谢一怔,皱眉询问,“他整理了多少册?”

    “岂止是整理了多少册,他只用了三天的时间,就将卷宗分门别类的整理好,更列了一张年表,将历届的来使之事都写了个提纲,方便藏馆的看守人存放、拿取。”

    “全部?”沈谢眼睛一瞪,满脸意外,“你是说全部的卷宗?这怎么可能?”

    梅敬笑道:“我初听之时也很意外,但亲眼见过之后,却不得不相信,当然,一些边角杂章,还是无法归类,但陈止当真是博闻强记,从许多断章的细节中,找到了些许语句,标注出来,推算出了几个可能的来历,倒也省去了不少功夫,后面只要卷藏馆的人用水磨工夫,一点一点比对,相信就能找出出处。”

    鸿胪寺的卷藏馆,其实就是存放来往使节卷宗的地方,内里涉及到双方的国书副本,以及来访之人的纪录。

    新汉作为中原王朝,富有四海,诸国来朝是常有的事,往来的文书更是数目众多,而鸿胪寺作为对外机构和接待机关,自然要担负起责任。

    不过,由于过去的管理混乱,以至于作为核心之地的卷藏馆,一直都混乱无比,若是朝廷上有需要,需要查找什么,往往要动用大量人手,连续多日翻找,才能找到相关之事,最长的时候,甚至有连续翻找近一个月的纪录,当然了,找不到相关记载的时候,也不在少数。

    这次诸国来使,其中有刚刚大胜的匈奴,还有朝廷有心扶持和拉拢的鲜卑各部,鸿胪寺免不了又是一番查找,按照过去的规矩,这大鸿胪卿麾下的其他司衙,都要派出人手过来帮衬,人手都被这边占用了,其他事项就要进展缓慢,影响整个衙门的运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