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的喜讯

    徐福摇了摇头,笑着说道:“陛下,你可以多猜一点。”

    “难道有一千五百斤?”周明笑着问道。

    “陛下,你尽量多猜点。”徐福说道。

    “不会有三千斤吧?”周明匪夷所思的问道。

    “陛下,你猜少了。”徐福说道。

    “有四千斤?”周明欣喜不已的问道。

    “陛下,还是少了。”徐福说道。

    “五千斤。”周明又道。

    “依旧猜少了。”徐福说道。

    “不会有一万斤吧?”周明随口问道。

    “亩产不到一万斤,但也差不多,加上玉米的产量,亩产足有一万一千多斤。”徐福说道。

    “土豆呢?”周明又问道。

    “土豆亩产一万多斤,加上土豆地里种的玉米,亩产一万两千多斤,陛下,这是鹰卫用飞鸽传回来的信息。”徐福说完之后,把纸条递了过去。

    “泾河县的奏章,到了没有?”周明急不可耐的问道。

    “奏章还在路上,泾河县知县陈峰,是吏部尚书曹大人的门生,按照惯例,陈峰写的奏章,会先送到曹大人手里。”徐福说道。

    “土豆、玉米、红薯的产量,真实可靠吗?”周明问道。

    “鹰卫传回来的消息,绝对真实可靠,那个陈知县奏章上面的数据,就有些耐人寻味了。”徐福忍俊不已的说道。

    “难道他还敢虚报产量?”周明怒道。

    “陛下,他把土豆、玉米、红薯的产量,都少报了一半左右。”徐福说道。

    “这个陈知县,太有意思了,先是劳动改造,然后弄了个肥皂厂,赚到的钱,转手就分了,每个月还给朕送来几万两银子。”周明笑道。

    “陛下,要不要敲打一下陈峰?”徐福问道。

    “下官给上官送银子,这事已成惯例,只要不收刮民脂民膏就行了。”周明说道。

    几天后,吏部尚书府,书房之中。

    “曹虎曹豹,你们看看这个!”曹云松把手里的奏章丢了过去。

    “大人,红薯、土豆、玉米的产量,我们问了十几个人,绝对不止这么一点。”曹豹说道。

    “难道是泾河县知县陈峰,少报了一半?”曹云松呢喃道。

    “大人,奏章上面说土豆、红薯、玉米的产量,因地理环境、耕种方法的不同而变化,泾河县的陈大人,会不会出于稳妥,才少报了一半的产量?”曹豹提醒道。

    次日,大夏皇宫,朝堂之中。

    “有事启奏,无事退朝。”徐福大声说道。

    “陛下,大喜啊,泾河县知县陈峰……”左丞相刘守义说道。

    “据朕所知,红薯亩产接近一百石,土豆亩产超过一百石,玉米亩产二十石左右,为什么陈知县的奏章上,只有实际产量的一半?”周明质问道。

    “红薯和土豆是什么,亩产竟然有一百石左右?”

    “玉米又是什么?难道是像玉一般的大米?”

    “世上怎么会有亩产这么高的粮食?”一个个文官武将忍不住窃窃私语。

    “启禀陛下,红薯、土豆、玉米栽种环境,耕种方法不同,其产量有着很大的差异,微臣觉得,陈知县是担心没有人相信,于是少报了三种粮食的产量。”曹云松站了出来。

    “恭喜陛下,有红薯、土豆、玉米,我大夏帝国,再也不会缺粮了。”刘守义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