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出水面

    “老三一大早就出门了?”孙氏嫌参茶太烫,让小丫头先端到一边去,皱眉问常嬷嬷道。

    常嬷嬷忙回道:“前院来人禀报的,说是三老爷一早就出了门了,也没有说去哪里,只带了两个随从,面上还有急色。”

    孙氏闻言眉头皱的更紧:“他一回来就没有消停,哪有那么多的事情要忙?”

    常嬷嬷笑道:“可能三老爷真的有什么要事要去办。昨日,因为大老爷他还伤着,外院的事情几乎都是三老爷一人在忙,想必是因为走不开便先将事情撂下了,今日一早才急急忙忙去处理。”

    孙氏听闻是因为自己的寿宴才耽搁了,脸色便好看了一些。

    等王璟几人去了学堂的之后,孙氏又道:“既然她父亲不在,那也是没有办法了。还是得我这个祖母来问问。你去让人将二小姐叫来吧。”

    孙氏这是想要再过问昨日的寿礼之事了,昨日二娘并没有回自己的芳芷院,而是住在了孙氏院子的一间小厢房。原本孙氏是会给留宿松龄院的孙女住她正房的右稍间的,这次却将二娘打发到了少有人住的厢房中,看来孙氏对二娘毁坏寿礼之事还是有怀疑的。

    “你们……”孙氏正要先将三娘几人先打发下去,外头却突然有人来报说连氏来了。

    “她这时候来做什么?”孙氏皱眉,脸上有些不满。昨日她寿辰,连氏只让儿媳妇来了,自己却没有露面,甚至连个合适的理由都没有给,只说是有事情去了历城。

    孙氏不满是不满,但是总不能真的将连氏打发了出去。

    于是连氏来的时候,孙氏还是起身相迎了,只是脸上的笑有些僵硬。

    连氏也不含糊,一来就对孙氏道歉,她言辞恳切到是让孙氏脸色好看了不少。

    “听说四嫂你是有事情去了历城?”孙氏给连氏让了茶,开口问道。

    连氏像是匆匆赶来的,喝了一口温茶才道:“嗯,是我家老大打发人捎信回来让我走这一趟的。”

    “你家老大?”孙氏惊讶道。连氏的三个儿子都争气,除了留在家中的族学里教书的老三,大儿子现任刑部左侍郎,二儿子外放浙江布政使。

    连氏点了点头:“是为了当年薛翰林之事。”

    “薛翰林?”孙氏仔细想了想:“可是建武年间因科举舞弊案而被抄家灭族了的那个薛翰林?”

    “正是。”连氏看了孙氏一眼:“也是你家老三的授业恩师。”

    三娘在一边听着却是在脑中慢慢寻找关于这个薛翰林的线索,她是看过建武朝的一些史书的。虽然因为年代隔得太近,关于建武朝的一些正史并不太多,但是薛翰林的事情她到是听过。

    据说当年薛翰林牵扯到一起科举舞弊,贿考案,本来犯事之人并不是他,不想他却纠集了翰林院,太学院的翰林和学子联名上书为犯事之人求情。结果将这件事情闹成了全国学生,运动,南北各个学院的学子纷纷罢学,有的甚至集结到了京城要逼皇帝放了犯事之人。

    建武帝本就因为北方的战事忙得有些焦头烂额,对这帮闹事的学子们深恶痛绝,正在这时候却突然查出原来贿考案件这位薛翰林也是涉足其中。

    原本以为他是为了同僚和学子们请命,不想却是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建武帝大怒,当即命人将薛翰林拿下,没有细审就判了个抄家灭族之罪。

    孙氏闻言点了点头:“当年三儿在京城的时候就是跟着薛翰林学的笔墨。”

    孙氏想起当年之事也是捏了一把汗,老三当时正好回青城县探亲,本是待不了多久就要回京城去的,不想陆氏却正好在那个时候生了病,于是便拖住了他的脚步。也幸亏是陆氏生了病,不然的话老三说不定也会牵扯到这件事情当中去。

    之后薛翰林出了事,老三心急火燎要回京城去为恩师奔走,却让陆氏以死相逼留了下来。如果说有什么事情是孙氏要感激陆氏的,那么就是当年这件事情,因为陆氏才让老三免了一场无妄之灾。可是也是因为这件事情,陆氏与老三之间的祖孙情分出现了裂痕,发生这件事情之前,老三对陆氏是有很深的感情的,几乎是从来就不违背她的意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