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功惩过

    朱祁钰深以为然地一点头,随后又让那太监继续。

    接下来,就是朝中其他几名重要官员的功劳了,虽然他们并未真个参与到战事里去,但在后方调度,器械粮草等等方面也做出了不小的贡献,所以在论功时,他们便紧挨在了于谦之后,大家对此也并没有任何异议。

    但不久,当太监道出第六个封赏之人的名字时,群臣却都露出了异样之色来:“兵部郎中陆缜,此番守城先是献计献策,后更亲身冒险,带兵出城以为牵制,并在此番战事里杀敌数千,立下大功,实当厚赏。着即拔为兵部侍郎,赐宅邸一处,食邑五百,金三千两……”

    在陆缜上前谢恩时,周围百官都面露异样之色。其实他们倒不是怀疑陆缜的功劳,这些其实早在昨日就已传得满城皆知了,而是因为他在封赏看着可实在有些多了,甚至比功劳第一的于谦更多些。

    于谦虽然听着封赏甚厚,其实多是些虚的东西,即便有对其父母的加封,可在官职上却只是多了个太子少保的虚衔而已,其实质官位和权力并无多少变化。

    可陆缜却不同了,他居然借此一跃从四品的郎中被升为侍郎。别看这只是两级的提升,可对这样的京官来说那是质的飞跃了。郎中虽也算gāo • guān ,却不算重臣,手上权力也有限得紧。可这侍郎已是兵部的二把手,在朝堂之上是真个有了一席之地了。

    一般来说,寻常官员想要坐上这个位置怎么着也得有二三十年的历练,就是于谦之前当上兵部侍郎都有不少人不满,现在一个不到三十岁的年轻人居然成了一部侍郎,实在太过突破众人的认知了。

    可是,在诧异之后,却也没人敢站出来提出异义的。因为陆缜这次的功劳确实够大,而且此时朝中干臣确实已经所剩不多,能比他更有资格坐上侍郎之位的还真没有,所以即便心中膈应,大家也只能认了。

    接下来,就是对一干武将的封赏。这其中,排在第一位的自然就是石亨了,这名之前为无数人所鄙夷的败军之将这回算是吐气扬眉,用实际行动洗刷了自己的耻辱,并因此得封大将军,获武清侯的爵位。

    接下来,其他几门的守将,也都各自得了相应的封爵,虽然比不得石亨,却也是有了不小的资本,看着可比文官们的封赏要高得多了。

    这也体现出了如今大明朝廷对文武官员封赏的不同来。对文官,朝廷的封赏向来谨慎,几乎就不可能给某人加上爵位的,但对武将,只要是立下了大功勋的,封他个伯爵侯爵却是家常便饭。

    当然,若真要论起在朝廷里的地位和权力,如今石亨这个侯爷还真未必能强过陆缜这个侍郎呢。

    之后,又是其他官员的一番封赏。别看这些京城官员在此番战事里几乎没什么存在感,其实他们的功劳也是不小。

    这半个多月的围城战里,城里能如此太平一切都是诸多衙门官员尽力而成。这北京毕竟不同于大同宣府等边镇,那些城池即便被蒙人围困个几月都没什么关系,可北京却有百万军民,一个不好,造成了什么民变,则是内外交困的局面,到时可就不好守了。

    幸亏在这段时日里,各衙门的官员都在尽力维持着城中秩序,时刻关注粮食物价,这才让京城太太平平地撑过了半月时间。所以真要说起来,这些人也是这次大捷的功臣,虽然是在幕后的。

    这场朝会说到底还是一场分赏之会,数百文武官员都获得了封赏,天子更是拿出了国库中的大笔银子赏与群臣。也得亏土木堡一败后朝廷留下了不少的空缺,不然光是升官就够让人感到头疼的了。

    直到最后一名官员的封赏都确定之后,群臣方才再次拜倒山呼万岁。

    而在赏了功臣之后,便是处理那些罪大恶极的敌人了。

    这一点,当然不用天子开口,自有刑部大理寺的官员出面:“陛下,就臣严词讯问之后,终于得知那两名从蒙人营中生擒而来的人一个叫喜宁,一个叫宣承远,他们都曾为也先献策,帮着他杀我大军百姓,犯我城池边关。尤其是那喜宁,为了活命更是主动帮着也先破我紫荆关,致使有今次之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