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去彼尔姆

    再说,大量设计局人员已经在客串技术工人。仅就工作能力而言,他们无论男女到底是比普通技工更具有专业知识,彼此的身体素质都是相似的,因为有着更多的知识储备,设计员们的工作效率更高一些。

    工厂可以完成一天一千支突击步枪的产能,它完全就是建立在更多工人忘我工作的基础上。

    绝大部分设计员就在834厂总装车间工作,还有许多人则在早早设立的“顾问办公室”随时解决生产上遇到的诸多问题。

    其中的两位佼佼者,一位是卡拉什尼科夫,另一位就是多布洛夫。

    如果要带极少数的人去彼尔姆,就当属这两位。

    杨明志已经想好了,乌莫夫建议的五位乘客,那就是自己和妻子,资深警卫员格里申科,以及两位最有潜力的年轻技术员。

    里-2运输机,它作为客机使用的时候,加上飞行员正副驾驶和乘客,人数被限制在二十人。在大型喷气式客机研发成功之前,航空旅行是绝对的奢侈,即便战争爆发之前大量的里-2客机投入使用,普通苏联公民没有财力,更没有需求去享用。

    但是里-2的极限载重能力高达三吨,所以在远程航空运输第一师运输沼泽地战争孤儿的时候,弄得每架飞机疯狂的塞了一百个小孩,目的无他,只为把更多的孩子送到安全区。

    要去彼尔姆,还要去彼尔姆更西边一些的奥切尔,有道是来而不往非礼也,总得给他们带些礼物吧。

    杨明志尤为记得,自己自从和巴尔岑取得联络,就勒令他代表自己去彼尔姆探望娜塔莎,还给了那丫头一些肉罐头。

    现在的战争时期,广大苏联人的生活愈发清贫,当局在竭力保证军人的生活配给的时候,也在努力保证孩子们的生活。本就奢侈的肉变得更加奢侈,苏联不得不开始在远东扩大黄豆种植范围,以求用大豆蛋白去竭力填补居民蛋白质摄入不足的窟窿。

    这是无可厚非的,杨明志知晓上级针对834厂和835厂的食品供应清单,其中的十二月份的谷物供应列表中,就有一项是豆子。

    豆子该怎么吃?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扔到菜汤里熬了吃,这也是毛子们和他们的罗斯祖先,一千年前就在使用的吃各种谷子的办法。黄豆不是真正意义的谷子,被粗略的算在谷子里,杨明志也懒得吐槽。

    黄豆实在是个好东西,它就是原产自中国的,是对全世界饥饿人口的馈赠。

    黄豆实在是个宝贝,它普遍耐寒,生命力可是不弱,最适合在地广人稀之处大规模种植。

    在化肥工业还没有起来的古代,古代中国就发现,将磨豆腐剩余的豆渣喂猪喂牛,牲畜就长得很快。然而在北方大量种植的黄豆,往往是直接走漕运或是海运,运往南方进行深加工。豆渣被堆肥处理,那就是当时人们可以得到的最好氮肥,使得豆肥滋养的水稻增产量,比大豆亩产的粮食重量还要高。

    当西方列强发现了中国农民的这番操作,针对中国黄豆资源的掠夺也随之开始。

    在大规模牲畜家禽养殖业还不存在的时代,西方列前惊喜的发现黄豆能为本国国民提供更优质的蛋白质,作为谷物的氮肥则是黄豆的二次利用。

    一时间,美国和德国的普通人开始喝豆浆,部分沙俄人也在喝豆浆。

    最为疯狂的当属日本,针对东北的入侵,在那个时间节点上入侵目的就是抢占整个黄豆生产地,也就是中国东北地区。他们渴望将这个利润超过一千万两白银的东北大豆贸易利润尽收己有,他们用暴力手段获得它,也被西方列强孤立。

    当然,俄国人对此也有强烈的兴趣。

    苏联远东一些地区在种黄豆,东欧部分亦是如此。即便是德国,也有相当的地域在种植。

    苏联人在这方面还是显得更粗犷,德国人主要用大豆磨豆浆和榨豆油,日本人则是磨豆腐和做氮肥。苏联人自成立以来,根据他们的崇高理念,第一要务就是解决一亿多人口的饥饿问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