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神密码2

    “ 依《三国志》补注《魏略》的记载,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延曾在军议上提出建议,因长安守将夏侯楙怯而无谋,故愿自请精兵五千,由子午谷直取长安,并认为夏侯楙一定会弃城逃走,而诸葛亮认为此计悬危而不用。”

    安然反问道:“是不是诸葛亮看出魏延有反骨,才一直不同意他单独带兵啊?”

    我沉声道:“如果从《三国演义》上看,确实是这样,但是回头去看《三国志》的话,却并非如此。《三国志》记载,杨仪诬陷魏延谋反之后,魏延并没反抗,而是只退不战。当时的蜀汉已经没有人是魏延的对手,他若真有谋反之心,为什么不割据汉中?”

    “魏延镇守汉中多年,对汉中了如指掌,只要魏延占据汉中,至少可以待价而沽,总比在蜀汉丢了脑袋的强。这一点,连杨仪都看得出来,难道诸葛亮看不出来?”

    我沉声道:“你说魏延反骨的事情,在某种意义上是不成立的。”

    我继续说道:“但是,不论是《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都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魏延死在了诸葛亮的谋算之下。”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安排马岱斩魏延的事情,自然不必多说。”

    “《三国志》里也提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魏延与诸葛亮的长使杨仪不合。魏延和杨仪矛盾极深,魏延甚至几次对杨仪拔刀相向。《三国志》中,诸葛亮因为爱惜杨仪之才,多次为他们两人调和,时任司马的费祎也曾经多次调解,两个人才能暂时相安无事。”

    我说到这时,话锋一转道:“如果杨仪真是大才,或者说,蜀军长使非杨仪不可,诸葛亮又对杨仪器重有加,这种安排还可以理解。可是杨仪却偏偏是个不知道收敛、不知天高地厚的人,诸葛亮为什么非要留他?”

    我怕安然听不懂,又继续解释道:“如果仔细看看杨仪的生平,也就能对他了解个大概了。杨仪被刘备擢为尚书之后,因为与尚书令刘巴不和,调为弘农太守,后来成为了诸葛亮的参军。诸葛亮生前定蒋琬继己任,杨仪仅拜中军师,杨仪因为多出怨言,被削职流放至汉嘉郡。但杨仪仍不自省,又上书诽谤,言辞激烈,最后下狱,自杀身亡。”

    我眯着眼睛道:“诸葛亮就是因为太了解杨仪,才故意把他留在了汉中,为的就是让杨仪和魏延反目,好除掉魏延。”

    “当时能救魏延的人并非没有,起码身为护军的姜维就这个能力。但是,诸葛亮在五丈原禳星继命,全因魏延弄灭了七星灯而失败,姜维自然不会出手。”

    “或许,诸葛亮早就知道续命之术不会成功,故意给魏延设下了一个圈套,让姜维见死不救。”

    我沉声道:“这样看来,诸葛亮除掉魏延,肯定有为了保守秘密的因素在内。因为,诸葛亮死后,最后可能打开秘境得到机关传承的人,非魏延莫属。”

    安然喃喃自语道:“这不太可能吧?为了一个机关秘术就除掉一员蜀中大将,会不会有些得不偿失啊?”

    我摇头道:“我们都不是当事人,谁也不知道诸葛武侯究竟是出于什么考虑。或许,机关秘术之外,还藏着其他什么不可以让人知道的秘密。”

    安然道:“你说了这么多,跟机关秘术没有什么关系啊?”

    我看向安然道:“有关系。机关秘术的下一个去处就是一个忽然消失在了三国历史中的人,马岱。”

    “无论是《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马岱在斩杀了魏延之后就不知所踪了,再没有关于他去向或者辞世的记载。一个蜀中大将怎么会无缘无故地消失?如果那时马岱还在,也不会弄到‘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程度。”

    安然眼睛一亮:“你是说,马岱是接受了诸葛亮的密令,建筑第二座机关秘境去了?”

    安然敲手道:“对!马岱墓已经被发现了。我看过探神手的资料,马岱墓的遗址就在四川新都县军屯镇与弥牟镇交会的地方。咱们现在是不是应该去马岱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