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神密码

    安然诧异道:“魏延在三国不是啥也不是吗?”

    “那是《三国演义》。”我说道,“历史上的魏延并没有那么不堪,反而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良将。魏延镇守汉中将近十年,魏军从没攻破汉中,反倒是魏延死后,姜维放弃了魏延固守汉中的策略,想要诱敌深入,集中兵力歼灭魏军,才丢了汉中这块战略要地。”

    “山谷中的机关密洞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庞大工程。能在这里修建机关密洞的人,非魏延莫属。”

    安然反驳道:“诸葛武侯不是一直都不待见魏延吗?”

    “你让我先想想……”我犹豫道,“我们耳熟能详的三国故事,除了传说之外,主要是两个出处,一个是陈寿的《三国志》,一个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不用说,那里面一开始就把魏延定位在了头生反骨的角色,诸葛亮第一次见到魏延就想把他推出帐外斩首示众,要不是刘备动了爱才之心,魏延的人头早就被悬在旗杆上了。后期,诸葛亮确实一直都不待见魏延,死后还定计将魏延斩首。”

    我说到这里停了下来:“不过,陈寿的《三国志》里对魏延却多有赞扬。还特意提到了“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意思是,魏延没有背叛蜀汉、投降曹魏的想法,但是他却想杀杨仪。”

    “后世,也有史学家认为诸葛亮真正托付了兵权的人是魏延,但是与魏延矛盾极深的杨仪怕魏延会加害自己,才诬陷魏延谋反,最后杀掉了魏延,夷其三族。元代的郝经甚至直言杨仪‘以私忿杀大将,罪浮于延’。”

    安然诧异地看向我道:“《三国志》和《三国演义》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出入?”

    我解释道:“陈寿是西晋史官,一直尊曹魏为正统。《三国志》里甚至对曹魏和司马氏多有溢美之词,这点上一直被后世史学家诟病。而且……”

    我停顿了一下道:“仔细去看陈寿的生平,他最初在蜀汉为官,受到宦官黄皓迫害,屡遭遣黜。甚至还有传说,陈寿的父亲是马谡参军,因为马谡错失街亭,遭到株连。陈寿对蜀汉颇有几分怨恨的意思,他同情魏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唐代的房玄龄就曾经质疑过陈寿,他甚至在《晋书.陈寿传》收录了关于陈寿因为私仇在书中有所表现的传说。”

    “原来是这样。”安然点头之间再次问道,“那罗贯中把魏延定位成了头生反骨又是怎么回事儿?”

    我再次解释道:“罗贯中生活在元末明初,从宋代开始就出现了扬刘抑曹,到了罗贯中的时代,自然把蜀汉当成了正统。”

    安然道:“我明白了。你的意思是说,其实诸葛亮还是很器重魏延的对吧?要不然,也不会把这么重要的工程交给魏延。”

    “不,你错了。”我摇头道,“魏延之死是诸葛武侯和罗贯中老先生共同留下的一个密码,只不过,过去从来没有人把这段密码和机关密藏、神话禁区联系在一起而已。”

    我慢慢解释道:“罗贯中精研历史,他敏锐地了发现了一个问题:诸葛亮生前一直在用魏延,可他死后,也一定要将魏延带走。这一点,还得先从魏延守汉中说起。”

    “刘备入川,定都成都之后,急需要一员大将镇守汉中。那时候,所有人都觉得张飞最为合适,甚至就连张飞本人都觉得汉中太守必是自己囊中之物。可是刘备却意外提拔魏延为汉中都督、汉中太守,把魏延从牙门将军直接提拔为镇远将军,让他镇守汉中,举朝上下顿时一片哗然,刘备却又力排众议任用魏延。这就是第一个奇怪的地方。”

    我分析道:“魏延确实是大将之才,但是仅凭才干,还不足以让刘备把汉中全盘交付魏延。魏延身兼汉中都督、汉中太守两职,等于总揽汉中的军政大权。”

    “一旦魏延反叛,蜀汉将会门户大开,魏军从汉中长驱直入,刘备的基业就得拱手让人。魏延的身份显然并不适合独揽汉中大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