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不起的阿斗

    在战争面前,谁的心最软,谁就死的最快;谁的手段最柔和,谁就败的最惨。

    “宁错杀,不放过”这句话,自古以来就是掌权者的座右铭,只是那个人说出来了,就被千古唾骂。

    可是有谁仔细体会过这句话背后的无奈?

    抛开这句话是何人所说不提,单说其中的道理。

    不管是在封建王朝,还是在那场长达十四年的抗日战争当中,如果每一件事情都要调查清楚、证据确凿之后再想办法应对,再去决定是杀还是留,又有多少战士会因此枉死?

    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并没有孰轻孰重之分,凭什么有些人能够打着“弱势群体”的旗号,打着悲情牌去博取同情?

    当年四川安县王建堂弃笔从戎之际,他的老父亲从家乡寄给他一面“死字旗”,嘱他“伤时拭血,死后裹身”,有谁想过,那位父亲真的想让儿子死在战场上吗?

    和平年代,好多人整天把“无奈”、“痛苦”、“挣扎”等等词语挂在嘴边,以此来彰显生活的种种不如意。

    但是与当年那些死在战场上的将士相比,他们算个屁?!

    当今社会上有太多的键盘侠,整天吵着“天道不公、国家不公、社会不公”,有空就动动手指,用自己肚子里那点儿可怜的墨水儿去攻击革命先烈。

    说这个太菜,那个太软,要是自己生在那个年代一定如何如何。

    每每看到这些,我都只想对他们说一句话:

    不管你活在哪个年代,你都是一坨屎,上到地里连肥料的作用都没有,根本就是浪费地球上的资源!

    shā • rén 者,可恨;辱先烈者,该杀!

    在当时的东北,想要拉起一支队伍,本身就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想要把队伍发展壮大起来,更是难上加难。

    东北抗联共计十一个军,人数最多时有近四万人,这是有记载的数据。

    但是,根据日伪机关统计,从一九三五年到一九四零年,东北抗日联队对日作战共计十万余次,歼灭日伪军十八万有余,牵制了日军几十万的兵力。

    这样的战果,是四万人能做到的?

    别说是缺衣少食、装备落后、dàn • yào 稀缺的东北抗联,就算是把果军精锐的四万人扔在东北,也绝对做不到!

    “人数最多时近四万人”,这不是一个数据,而是一座纪念碑!

    这说明,在每一场战斗当中,东北的抗日队伍付出的伤亡,都要远远高于日伪军。

    据日本战后的不完全统计,在东北阵亡的华夏士兵超过了四十六万人!

    这样的伤亡基数,才导致了东北抗联人数最多的时候也只有不足四万人,而他吗的不是只有四万人在抗日!

    如今的dú • lì 营,只能勉强算是一块儿“硬骨头”,但仅限于对野村寿夫而言。

    但是在日本军部眼中,根本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威胁。

    如果日本方面真想彻底除掉dú • lì 营,不费吹灰之力。

    甚至不需要军队,更不需要阵地战,只要几架飞机,十几门大炮,一个小时之后,五斗乡和dú • lì 营就全都不存在了。

    刘成之所以在占了五斗乡之后就没有再策划任何大的行动,就是不想引起日本军部的注意。

    因为他心里很清楚,只有让dú • lì 营进一步壮大,在全面抗战爆发之后进入中原战场,与诸多抗日队伍配合协作之下,才能更大的发挥dú • lì 营的作用。

    而冲动激进,只能将这支刚刚发展起来的队伍推到风口浪尖,然后彻底夭折。

    田六娃心里很清楚这一点,所以,他要尽量避免发生战斗,尤其是不能让日本人摸清五斗乡的布防情况。

    就算有人因此枉死,他也必须要这样做!

    新京,阿尔萨府邸。

    佐藤伬这次来找阿尔萨,实际上就是为了那只鸡缸杯来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