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何爱一河,不爱天下百姓

    第一百一十五章   朕何爱一河,不爱天下百姓

    “说说吧。”张轩退后几步,这涛涛的浪潮之声,也减弱了不少,这才转过头来问张家玉,道:“治理两淮,就是治水。张卿到了这里也有一段时间了,有没有理出头绪。”

    张家玉说道:“臣惭愧,臣至到任以来,支撑高将军过境,又安抚流民百姓,受降诸城,对于治水之事,只能顺延,但是臣也不是一点事情也没有做的。”

    张轩对这个情况,倒也不奇怪。

    因为张轩进入凤阳之后,感到人烟上要稠密许多,这固然是这一带的底子比河南的底子好的。但也有张家玉治理的缘故。

    故而张轩也不怪罪张家玉,而是静静听着。

    “臣检阅古籍,访问庶老,治水之法,以前朝潘工部之书为最佳,历代无出其右者。故而臣以为当遵潘工部的旧策。束水攻沙,蓄清刷黄。这是潘工部治河之策。”

    张轩点点头,说道:“束水攻沙,真无上妙策。”

    所谓潘工部就是潘季驯,乃是明代最伟大的水利学家。即便到了近现代,他的水利思想依然被继承。

    可以说是中国水利史上,不可忽略之人物。

    张轩从来到这个世界之后,是娱乐都没有,只能爱上看书,时间长了,也别有一番滋味。潘工部之书。《宸断大工录》、《两河管见》、《河防一览》、《留余堂集》等。这些都看过,如果说看得多精细,得之真传,却是未必。但是很多事情还是知道的。

    张轩认为,潘季驯水利思想之中,以束水攻沙最为精妙。

    黄河最大的问题,就是沙含量过高,堆积河床,时间一长,黄沙堆积,就成为了地上悬河,自然会决堤。

    潘季驯利于水流特性,缩紧黄河河道,令黄河水流速度增加,加深黄河水下切之力,用河水来清理黄河河床。

    这样一来,省了不知道多少人力物力,最最重要的是,免除了黄河决堤改道之苦,要知道每一次黄河改道,对黄河周围的百姓来说,就是一场惨绝人寰的大灾难。

    不过,张轩对潘季驯的治水思想未必是全盘接受的,他说道:“蓄清刷黄,却未必是妙策了。”

    什么是蓄清刷黄。

    就是将淮河水位人为的抬高,然后淮河水冲刷黄河河道。来维持黄河下游的河道。

    其实这里面还有两个说不得的理由。

    第一个理由就是保障泗州皇陵,泗州皇陵乃是朱元璋的祖坟所在之地,是万万不能被淹的,而张轩所在这个

    绝壁危城一般的高家堰,就是用来保护泗州的。

    第二个理由,就是保障运河用水。

    很多人以为京杭大运河,就如同而今的南水北调工程一般,河水直接从南方流到了北方,其实不然。

    古代的施工技术,有很多问题。

    山东一带,几乎成为闸河就不用说了。即便是南边的运河,也需要多方补水,才能顺利的让船只航行到京师去。

    抬高洪泽湖水位,也是为运河补水的一个方式。

    只要建都在北京,京杭大运河就是一条生命线。根本不可能不管,甚至其战略重要性,要在两淮百姓之上。

    两淮百姓即便是着了灾,还能安抚下去。但是一旦京师断了粮,朝廷可就维持不下去了。

    所以,几乎所有治河之臣,都知道一个潜规则。

    黄河固然重要,但是运河的重要性,还在黄河之上。而两方水脉相连,形成一个复杂的水系系统。

    在这样的情况下,张轩敢肯定,潘季驯所有的方案,决计不是最好的方案,而是在这种情况下的折中考虑。

    张轩不能将潘季驯复起于地下。但是却也要大夏治水之臣。放开思想来搞。

    他从张家玉的话语之中,就知道张家玉所想的治水方略,不过是将这里恢复原状而来,将洪泽湖南边的高家堰,再次修建起来,甚至重修运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