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是不能当真的

    明朝的风气就是满嘴跑火车,之前八旗军攻朝十万人不到就能说成二十万,大败也能说成大捷,官方记录都是如此,其他民间记录就更不用提了。

    鳌拜只是看了大炮,就有点对明朝火器失去信心了。再看其他的,除了失望还是失望。

    三眼铳这种武器有效射程只有三十米,只在十米距离有较强威力,而且没法瞄准,最大的优点竟然是打不中对手可以拿起来当棒槌砸人,拿这个对付骑兵肯定死的非常难看,开完一枪拿棒槌抡对方的马?想象一下吧。

    大碗口铳更夸张,号称是炮,射程却不过百米,用法是在个大条凳的两头各绑一门,当一门射时另一门装填,射后把条凳换个方向,就可以再重复一门射,实心弹,板凳炮,威力根本就没法称的上炮。

    还有明军很自豪的明虎蹲炮。此炮尾二尺长,周身加了气道铁箍,炮头由两只铁爪架起,另有铁绊,看起来虎虎势势,煞是威风。射之前,须用大铁钉将炮身固定于地面,每次射可装填五钱重的小铅子或小石子一百枚,上面用一个重三十两的大铅弹或大石弹压顶。射时大小子弹齐飞出去。戚继光当年就用这武器在野战中让倭寇吃了不少苦头。

    但打石子怎么能称的上炮?在鳌拜这现代人眼中,这都是些垃圾。而这两个破烂就是明朝人自己明的所谓的重炮了。

    还有就是仿制的洋炮,小佛朗机子铳、后装大熕、后装大熕,总算比自己做的要大很多,威力也强一些,射程最多五百米。

    鳌拜对津津有味介绍着的郭凯说道:“郭大人,这些东西我看就不用浪费钱再造了吧?还不如拿大刀上去砍有用呢。”

    徐光启叹了口气,也不知道说什么好,他也写过一些夸大其词的文章,希望朝廷能学习外国技术,明军自己明的东西太落后了。

    鳌拜现在清楚为什么明朝有火器却干不过主要靠骑射的八旗军了。这些火器根本没后世吹的那么神,稍微一想就明白了。

    比如上了战场,骑兵起冲锋了,距离是五百米。明朝军队的火器开始射,除了守城用的大炮外,最远也就五百米,这是最佳距离了。

    在骑兵冲过来这段时间,明军可以射几次呢?依装药度,对骑兵可以齐射一轮多一点,对步兵是三轮半,没法保证精度,杀伤力有限,打完这几炮以后,人家就冲到脸前了,一阵乱砍。行了,这些武器都是对手的了,如果对方看的上的话……

    明军也有一些“多管连”的火器,但和鳌拜知道的shǒu • qiāng 、长枪那种“连”是两码事,造型也差了太多。“多管连”就是将装好药的枪管捆成一束,顺次点燃,以牺牲精度与射程的代价来求得射效率的提高,这是个聪明的选择。不过还是不可能干过骑兵。

    算来算去,还不如用弓箭呢,至少那个快,也好携带。

    他还看到了一些很新奇的玩意。

    郭凯指着貌似乌鸦的一物介绍道:“这是神火飞鸦,是用细竹或芦苇编成的,内部填充火药,鸦身两侧各装两支起火,起火的药筒底部和鸦身内的火药用药线相连。作战时,用起火的推力将飞鸦射至一百丈开外,飞鸦落地时内部装的火药被点燃爆炸。”

    “你确定这玩意能飞一百丈后再爆炸,而不是五十丈就炸了,或者刚点燃就把自己炸了?”

    “这个……不能。所以还在改进,没有投入到战争中。”

    郭凯又指着一个龙头大筒子道:“这是飞龙出水,龙头下面,龙尾两侧,各装一个半斤重的火药桶,将四个火箭引信汇总一起,并与火龙腹内火箭引信相连,水战时,面对敌舰,离水面三、四尺处,点燃安装在龙身上的四支火药筒,可以飞行三里至四里,攻击敌舰。”

    鳌拜傻眼了。这玩意已经越了地球的水平,是天鼎星人造的吧?从太空堡垒上带回来的吧?四个窜天猴推动一个大筒子在水面飞行两公里?很明显,这东西也在改进中,没有实战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