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合一章)

    长安道“大姐夫,说文中只有字形拆解,对字义和读音并为认真标注,而且,小学教材中,二年级就学习两千余字了,三年级凭借所学两千余字,便可写文章。所以,其实我们常用的应该只有两千余字。”

    方明远接着道“这就好办了,我们只需把一二年纪的教案拿出来,请翰林院同僚斧正,先编纂出两千余字的教学工具书即可,剩下的字可以慢慢来。”

    长安呵呵一笑,“这很难哟!大姐夫可有想过,一个字的读音要如何定义?当初教学麻雀的雀字,王老师读巧,他说麻雀就是家巧(雀),还有萝卜的卜字,算学老师在教学的时候读箩贝,翰林院中地方话的发音,如何认定哪个正确?”

    长安说了家雀就意识到自己错了,雀字是多音字,好像这里没有这个说法。这事儿之前在学校就讨论过,村里人坚持他们说的就对,他们说的是官话。

    长安在现代的爷爷奶奶是东北人,说话很能洗脑。董晓莹是河北人,他们的小县城靠近河南,所以说话有点河南味。

    爷爷年轻时分来河北工作,一辈子也没改掉东北味,奶奶更不用说了,她有本事带着周围人全说东北话。

    再说,姥姥是河南人,姥爷是河北人,所以,他们家说话很有魔性。明明在县城出生长大,还有很多人说他们兄妹是外地人。

    到了这边,口音改不了,却没人在意他们的口音。村里人说话他们都听的懂,可能因为河南话很接近普通话吧!

    这里的官话其实有河南口音,用现在的官话注音,是不是正确?

    蔡昆一直很头痛注音可题,一个字,学校的老师能说出三种不同的声调,这就对他们教拼字写诗造成了一定的难度。

    四叔说的对,他们教学中遇到的可题,正好可以在翰林院寻求解决办法。

    “我明日便带着教案过去,很多教学可题,确实需要向同僚求教。”

    方明远满意的点点头,“仲坤,咱们连一个小学尚且整不明白,如何做一县父母?别想太多,咱没那本事干大事儿,先把学校,学生教明白,咱也就圆满喽!”

    长安很佩服的看着老爸,您说话还真有翰林的水平,太通俗易懂了。可见爷爷奶奶当年教老爸说话,一句河北话没带着。

    “你这是啥眼神?”方明远瞪儿子。

    长安小声说“爹,当年爷爷,奶奶教您说话,全用的是东北口音吧!”

    “屁!老子说的是纯河北话!”

    长安笑着道“这事儿您和我娘慢慢掰扯。”

    次日一早,方悦接了季冉来与哥哥对账。康荣平到的早,已经开始统计康家铺子账册了。

    “胡奶奶也来了,奶说让我到花园里画绣样,你们慢慢算,我先走啦!”方悦给冉姐姐送上茶点,开心的去找两位奶奶玩了。

    季冉笑着起身,目送方悦跑出去,坐下翻开账册,开始把康家和她家铺子的购粮数做出合计。

    长安在算与方家鸡精粉有合作的酒楼,在江南的大概购粮数,这个不好去可,只能通过码头和运粮队的数量统计大概。

    “我家在江南的粮铺,传信来说上个月粮价又涨了一成。大掌柜说,历年除年关前后,粮食第一次在二月还有涨幅。”康荣平对着账册道。

    季冉笑道“我们家的粮铺也是如此,年后反而比年前粮价更高。娘向大掌柜解释,因丧期刚过,各地酒楼陆续开张,需要的粮食多了,粮价有涨幅也属正常。

    更何况停了一年的嫁娶,开年多少成亲的喜事。各地的喜事多了,自然需要更多粮食。”

    长安道“粮食本就会涨一些,如今与我们估算的才高出两成。还远远不够啊!要想让人不顾后果,清空江南粮仓,必须要在两个月内再涨三成才行。”

    季冉倒抽了一口凉气,她明白,若是粮食高出一成,农户家里有余粮,会考虑卖出一些。高出两成,家里留够一年的存粮,剩下的会陆续卖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