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入海流(2)

    通事点点头:“话虽如此,那老和尚也亏他想出来的。”

    那闲人陪着通事插科打诨,无非为的找些生活,眼看话头快要就此打住,今天一餐还没下肚呢,岂能放过这位通事先生,于是忙接口说:“听人说,那两把是好剑。”

    “好剑?”通事嗤鼻道,“燕京上下的好剑,我有不知的吗?”

    这下可捉对题目了,这通事是喜好收集剑出了名的。

    闲人忙说:“小的见识没先生的广,不知是不是好剑,都是听人说的,说是那石头庵晚上会有奇光照耀,有个道士看见了,说这种光只有千年古剑才有的。”

    “唔?”通事稍稍心动了。

    反正吹牛是不用本的,那闲人吹得更勤了:“小的没先生的聪明,不知千年古剑长什么样,发不发光,可是那道士游历四方,大概也略晓一二的。”

    “那老和尚,叫念剑和尚?”

    “念剑是别人叫的,因为他天天对着剑念佛呀,原本是什么法号倒不晓得了。”

    “在什么寺哪?”

    “小的可以带您去。”

    “这……也好。”通事先生抚了抚下巴。

    “那寺庙附近的人都在讨论这件事,老爷想更详细知道的话,到附近去喝个茶便知了。”

    “照你的办。”

    就这样,那闲人的午餐解决了。

    ※※※

    洗镜和尚对着剑念佛也有好一段时日了,这行径被人当成茶余饭后的话题传颂。

    每天来进香的人也多了,为的只是一睹洗镜的面目。

    寺里的另外两个僧人喜呵呵的,每日点算香油钱,忍不住便笑出声来,却又不明白香客忽然增加的道理。

    洗镜倒有些察觉了。

    念佛不一定要在佛像面前,所以洗镜将那一刀一剑拿进内室,不再在大殿抛头露面。

    香客们没见着洗镜和尚,就渐渐的变少了。

    这下子,寺里的和尚才明白是怎么回事。

    “住持呀,何不再到外面大殿去念佛呢?”

    洗镜不理他们。

    “住持呀,外面有施主在打听你,想见你呢。”

    洗镜硬是不理。

    “住持,你不能不出去了,是通事大人来了,他要见你呀!”

    洗镜抬起头来,疑惑的瞇一瞇眼:“通事?”

    “你不出去的话,本寺大概难保啦!”那僧人慌张地说。

    “通事为什么找上我?”洗镜低头问,似乎在问那一刀一剑。

    “甭问啦,出去就对了!”

    通事是一种很令人害怕的人。

    自从三年前金人攻占辽国,在每一个重要的汉人居住地都设了“通事”,由兼通汉、金两种语文的人担当,目的是做金人统治者和汉人百姓之间的翻译官。

    由于金人统治者不谙汉语,一切都听通事的,所以通事反而成了一切汉人事务的真正处理人,一个最不能得罪的人。

    十七年前,羊舌铁离跟云空分手后,动念想要出家,竟发现在大宋出家还真不容易,僧人的度牒(执照)居然可以有价钱,而且还被炒高得连真正想出家的人都买不起。

    羊舌铁离深思之后,心想他的名声在中原还是太显赫,是以一路北行,竟在因缘际会之下穿过北境,到了辽人的地方落脚。

    辽国极力学习汉文化,也十分崇信佛教,羊舌铁离在辽国邻近宋境、黄河下游的南京落脚。该地在金人占领设为首都后,改称中都,由于古称燕州,所以又叫燕京,就是今日的北京。

    洗镜和尚住在燕京,而燕京的“留守”是一位战功很高的金人权贵尼楚赫,《续资治通鉴》说他:“不懂民政”,所以燕京通事更能为所欲为了。

    洗镜虽然是出家人,也不会不懂这些的。

    所以他无奈的呼了口气,将刀剑收好,才走出去会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