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绎世界,偶发善意

    其中一人消失在去一处煞脉的历练之中,后经过族中高手仔细追查,通过一些破碎的法器碎片以及战斗痕迹,确认其人已在与一群妖兽的激烈搏杀中彻底死亡,尸骨无存,成为妖兽的口粮。

    但孟周却又通过另几本互不关联的笔记,挖出了一条这些著述者自己都不知道的一条藏在过往历史中的暗线。

    那位被人为已经死于兽口的李家天才,其实并没有死,而是假死、脱身、改姓、最终入赘到了另一个强大修行势力之中。

    挖出这样一条暗线,并没有耗用孟周多少时间,经过“万象演绎”的梳理串联,那些存在于不同笔记中的只言片语就这么被串联了起来,并将其完善成了一条完整的故事线。

    而类似的发现,在孟周读书的过程中,远不止这一起。

    这不仅丰富了“演绎世界”中的信息,也强化了不同典籍信息之间的关联程度。

    不过,因为典籍数量有限,再加上著书者本身的视野局限,呈现在孟周脑海中的“演绎世界”相比于真实的世界还差得远。

    不仅存在大量空白区域,很多被演绎出来的区域,也只有一个大概的轮廓,经不起放大,稍微一放大,里面就是一片空白。

    孟周对此也不在意,他只是将那一本本纸质典籍当成了一种特殊的原料,为“演绎世界”的丰富详实不断的添砖加瓦。

    当最后一本典籍内容也被孟周“吃”进脑海,孟周遗憾的发现,自己已经无书可“吃”了。

    此刻的“演绎世界”,最丰富详尽的,当然是青玄域。

    但在青玄域之外的别处,也出现了许多或清晰或模糊的轮廓。

    这既有孟周从阚越组织的那一场场聚会中收获的各类外域见闻,更有乔宇等人以及那位不知名驭灵师储物戒中得来的各类典籍收藏。

    而这些典籍,在给了孟周一个充满惊喜的“演绎世界”的同时,还为“万象演绎”这个三阶技能带来了总计20000点经验。

    万象演绎也因此完成了初成的积累,晋入小成之境。

    “万象演绎小成13000/30000”

    而随着这一次的提升,万象演绎也变得更加精妙。

    不过,也正是这一次的提升,让每本典籍能够为他带来的经验迅速降低。

    不然,若是一直保持初成之时的经验收获,别说两万点经验,便是五万点经验都有可能。

    当孟周结束这一切,从这些故纸堆中清醒过来之时,惊讶的发现,时间已经到了九月二十六。

    “呀,差点就错过了。”孟周拍了拍额头。

    随着修行节奏的变化,每个月,除了月初五天需要闭关,其他时间他都可以自由安排。

    因为这样的原因,对于昼夜的变化,时间的流逝,孟周表现得越来越不敏感。

    当他沉浸在某种状态中时,很可能就是十天半个月的时间流逝。

    刚开始,他还会有些惊讶,后来,也就慢慢适应了。

    修行者随着所处层次越来越高,生命越来越长,其对时间的观念,也会自然而然的发生变化。

    要是一个筑基修士甚至结丹修士还秉持着练气修士乃至凡俗之人对待时间的态度,那才是真的不妥当。

    那很容易让人“疲于奔命”。

    在刚开始的时候,孟周对时间的观念基本和凡俗人类相同,以每一个昼夜变化作为衡量时间长短的尺度。

    而后,随着修行节奏的变化,自然而然的过渡到了以每旬作为衡量时间的尺度。

    到了现在,则顺理成章的从每旬延长到了每月。

    孟周不由得想到了那所谓的“天上一天,地上一年”的说法,普遍的理解就是天上和地上存在两个不同的时间流速。

    但从他自己的亲身感受来说,孟周觉得,其实也可以有另一种解读——天上地上的时间流速是一样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