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鸡儆猴(求月票)

    在此之前,宁王在江浙地区,大抵还是不错的。

    因为错误的声音,早就在宁王和浙党官吏的双重打击之下,下沉到主流声音之外。

    但现在,和宁王的恶名声一起出现的,是杨二郎这个名字。

    皇命不下……

    无人敢压。

    也无人能压。

    连带着,以前那些被宁王和各地官府压制到无人之地的陈年旧事,也都被江浙百姓相互印证、口口相传的翻了出来。

    包括宁王府私下组织海外走私船队、勾结倭寇劫掠东南沿海趁机抢夺强占各行各业生产资料、敛财敛地shā • rén 越货等等令人发指的陈年旧事,都被重新起了出来,大白于天下!

    宁王只手遮天的手段,其实非常的高明。

    他利用大魏朝廷打下了巨大的海商利益,接着利用海商的巨大利益笼络整个江浙官场,再转过头利用整个江浙官场替他维系扩张海商的巨大利益。

    等于是,一边利用江浙百姓的生产力摄取巨大利益,一边使用利益将整个江浙官场都绑到他的战车上,最后再将整个江浙官场当做白手套替他隔绝民怨继续压榨江浙百姓的生产力……一个非常完美的利益闭环!

    在这个利益闭环之下,明明整个江浙都已被他盘剥得如同饥寒交迫之婴孩,他却还是那个逍遥局外、广有贤名的宁王爷,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

    有这个完美的利益闭环在,那些沉积在宁王战车前进路途之下的累累骸骨,很难有曝光在底层百姓眼前的机会……

    宁王的战车下,到底沉积了多少骸骨?

    众所周知,大魏海外贸易三件套:茶叶、丝绸、瓷器。

    这三个行当在江浙的整体商业贸易中占据了多大的比重,宁王就生吃了江浙多少百姓!

    再加上那些被宁王高瞻远瞩的大手笔无意波及,以及他的那些盟友、合作伙伴为了“集团利益”尽情发挥主观能动性作下的恶果,可以说江浙之地大半人祸,都能追溯到宁王一人的身上。

    不是一年。

    而是二十多年!

    直至如今……

    宁王死了,死的跟条狗一样。

    动手的,还是杨二郎这个人神合一的江浙顶流。

    更要命的是,宁王花费了大量心血笼络的江浙官场,去年就崩了……

    三管齐下,那些腐朽的骸骨终于重见天日。

    它们层层叠叠、无穷无尽,多得就像它们全都是假的。

    可仔细一辨认,里边分明有自己的亲朋好友,有自己的邻居有熟人,甚至还有你我他……

    面对一桩桩、一件件的铁证如山,宁王在江浙的风评急转直下。

    就好像是一阵风吹过,广有贤名的宁王就消失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坨同样名为宁王却臭不可闻的臭狗屎,一只同样名为宁王却人人喊打人人咬牙切齿的过街老鼠……

    发展到后来,在江浙任何一座城池之内,但凡是提及宁王,在场的人若是不咬牙切齿的骂上一句“娘希匹”,都会立马引来一阵异样的眼光乃至当场发生口角:‘你连宁王都不骂,你到底是什么成份?’

    而这股舆论攻势,在攻占了整个江浙后并未停止,还在持续的向着其他省道传播。

    其他省道的百姓虽无江浙百姓的切肤之痛,但大多数人在听到事情的始末后,也都会满脸鄙夷之色吐出一口浓痰!

    作为这股舆论攻势的另一个主角,宁王有多招人恨,杨二郎就有多受人敬。

    宁王哪里都有人骂,而杨二郎却哪都里鲜少有人提及。

    偶尔有人嘴快提及与二有关的字眼,都会立马被周围的人喝止。

    哪怕是那些扁担倒下来都不知道是个“一”字儿的下力汉,心头都明白:‘二爷这回做的事……大发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