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生

    2006年,辞去实验室主任一职的文兵,仅用一年的时间,就自学完成了计算机领域的大部分知识。他决定创造一套完备的脑机接口,实现意识的上传,为死后的人建设一个真实的世界。这样的研究,除了真实的引擎和强大的硬件算力支持外,最关键的是需要实现人脑记忆形式和电信号之间的转化。因此,人工智能的学习也尤为重要。文兵需要用电信号的形式,模拟真实人类的情感与思维方式。在当时,人工智能还是一项极为前沿的技术研究。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本身就不多,御云这种程度的更是寥寥无几。因此,文兵顺理成章地找到了御云合作。

    但是毕竟受限于当时这方面的研究还处于一个相当落后的阶段,且不说复杂的算法设计和脑机接口的实现手段,最基础的模拟真实世界的电脑硬件算力都不具备。2011年,人到中年的文兵感到前所未有的焦虑。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就这样在手里一点点的流逝,但他却一事无成。长年累月的劳累,也让他的身体状况大不如前。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兵也预料到了,未来受限于制程工艺的提升和材料发展,摩尔定律必然呈现放缓趋势。在文兵的有生之年里,都未必能出现可以承载真实世界运转所需的算力的超级计算机。文兵不愿让自己的努力成为为后人做的嫁衣,而在虚拟世界里的永生终究也是带有遗憾。

    就在文兵为自己的前景感到无比悲哀之时,一句富有哲理的话点醒了文兵。

    “生的终止不过一场死亡,死的意义不过在于重生或永眠。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时间。”

    自己前半生的研究,都拘泥于避免一场死亡的发生。当无法避免的时候,又致力于避免永眠。但是生与死的分界线其实不只是一场死亡,更为重要的是,自己走出了自己能在人类历史上所处的时间。如果逆向思考这个问题,只要避免“走出时间”,不就是实现永生的最佳手段吗?

    经过一段时间的深思熟虑和基础理论知识储备后,文兵决定退出脑机接口的研究,开始自己人生中最为伟大的探索:时间回溯技术。

    文兵曾经有意愿和御云一起研究,但自己追求永生的个人主义思想觉悟,与一心想为人类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御云之间相差甚远。自己需要御云人工智能的知识面,来解释灵魂的本质性问题。同时,又担心御云无法接受自己的实验目的。自己一边进行自己的研究,又时不时需要御云的辅助。御云还是更愿意在有研究基础的脑机接口实验和人工智能实验方面继续深耕。因此,两人时常交换研究成果,相安无事地过了两年。

    直到一次文兵向御云讲述自己的实验目的和未来规划,彻底惹怒了御云,从此两人分道扬镳。文兵不顾劝阻一意孤行,坚持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永生为最终目的的实验方针,接下来研究了将近十年。而另一边的御云害怕未来文兵真的达成了目的,也开始了反击。机器实现特定状态,总比生物来得容易。他决定创造一个拥有更早时间回溯节点的人工智能,来制衡文兵。

    接下来的故事,便是文兵开展时间回溯研究的一切了。

最新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