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

    在度过了初期的大步提升之后,陈岳掌握的取电站技术也进入了缓慢迭代提升的情况。

    在建造到6号取电站的时候,取电站技术终于成熟稳定。短时间内很难再有大的提升。于是陈岳就此定型,开始以6号取电站为模板,流水线大批量生产。

    最新定型的标准型取电站,等离子环那里装机容量达到了25万千瓦时,输送到木卫五或者木卫十四这里,除去一切损耗,最终有效能量留存达到了36%,也即,一个取电站,一年可以为陈岳提供约7.89 亿度电。只需要约1300个,即可覆盖陈岳的全部耗电。

    在缓慢减少冰托林-氧发电站装机容量的同时,氢氧发电站的数量开始快速增长。在标准取电站定型之后第十年,便有30%的冰托林-氧发电站被取代。

    此刻,平均每天便有高达7万吨的氢气,和高达20万吨的氧气——缺额的氧气陈岳直接从两颗星球上开采补足——被从等离子环送到木卫五和木卫十四,又有高达68万吨的水被送到等离子环那里。

    负责运送氢气、氧气和水的飞船,总计达到了600艘。这600艘重型运输船终日在等离子环与两颗星球之间往返不休。两颗星球的天空之中,运输船的尾焰如同明亮的星辰,几乎将整颗星球都照亮了,极为壮观。

    陈岳的工业设施便在来自于等离子环的能量支撑之下,日夜不停的运转着。

    幸好这600艘飞船技术要求不高,也就是一个发动机带一个大空壳子就行,否则,连一艘真正意义上的星际飞船都造不出来的陈岳,是无论如何不可能造出这个看似规模庞大的舰队的。

    有时候,陈岳自己都会为自己的力量所惊叹。

    因为这600艘飞船,连带等离子环那里的取电站,以及众多的机器人,还有无数台机器人,无数座工厂,无数辆列车和机械,全都出自自己之手,全部被自己所掌握。

    回想起刚刚降落到木卫五之时,机器人仅有一台的日子,陈岳恍如隔世。

    “不过现在还不到自满的时候。”

    陈岳暗暗告诫着自己:“我的科技水平还是太低了。连区区裂变电站都造不出来,更不要说核聚变。否则,我何必如此费力,动用如此巨大的力量从等离子环那里取电。还是要再加把劲,争取快一点发展科技啊。”

最新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