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己知彼,百战不殆(11)

最新网址:
    上回讲到古代日本通过对外贸易获得财富和“火器”制造技术,但因成本过高且射速太慢,不尽人意。

    在这种情况下,怎么把“铁炮”的威力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就成为了全日本所有诸侯(“大名”)们该深度思考的问题了,因为“铁炮”虽然制造成本很高且射速很慢,但其射程和威力远超弓弩,很有潜力可挖。

    事实上,关于提升早期“火器”战斗力的思考,在作为“火药”发明国的古代中国,早就已展开了。还在沐英征“麓川”的战役中,以及此后明成祖朱棣“五征漠北”、于谦指挥“北京保卫战”的过程中,均采用了轮流射击的战术,明显提升“火器”的战斗力。同时,明军也总结出了一套综合运用冷、烫兵器相互配合的战术。

    在万历三年(西元1575年)6月28日的“长筱合战役”中,织田信长则成为了日本历史上首次运用这种“三段式”射击战术的人,而对手则是当时享誉日本的“武田骑兵队”。这是日本步兵打骑兵的一场经典战役。

    在“武田骑兵队”出现之前,日本各地军阀对骑兵的使用一直不得其法,这一方面是由于作为岛国的日本缺乏优良马种,同时日本也缺乏适合骑兵大规模机动冲锋的大面积平原开阔地,因此日本古代少骑兵。

    另外,训练一支成熟的骑兵部队需要花费高额的费用,而日本“战国大名”们的辖地,大者不过相当于中国明朝的一个县、小者相当于一个乡村。因此,对他们而言,训练一支具有强大战斗力的骑兵部队几乎是无法承受的沉重负担,就算强行配给每个“大名”几百上千匹战马,估計也无足夠的錢财去買饲料供养。

    直到“日本战国时代”,有“甲斐之虎”威名的“武田信玄”凭借“甲斐金山”,才成功组建了一支以快速突击闻名的骑兵部队。同时,这支部队以中国《孙子兵法》中“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动如山”的理念作为自己的作战方针,从此打着“风林火山”之旗的“武田骑兵队”,成为令其他“大名”闻之色变的存在。

    织田信长为了最大程度削弱“武田骑兵队”的战斗力,在抵达预设战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让自己的士兵修建防马栅栏,以防“武田骑兵队”的冲锋或迂回。此时,老天也帮了信长的忙,因为连日的阴雨天气有效地遮掩了修建防御工事的动静。而三天后,一套庞大而完备的“拒马工事”便出现在了“设乐原”的丘陵上。

    这整套工事沿河岸修筑而成,且每隔一定距离就设一道门供己方军队出击用。而作为对手的“武田胜赖”对织田信长的战前准备一无所知,他将武田军分为三翼:左路由山县昌景率领骑兵疯狂攻击德川一方,右路则是马场信春所部骑兵,中路为内藤昌丰的骑兵部队,分别攻击佐久间信盛和泷川一益的部队。

    “武田军”的猛将倾巢而出,如山一般压来。织田一方在略做抵抗之后,便退到防马栅栏后。此时,防马栅栏后突然响起了“铁炮”声,在连续不断的“铁炮”射击下,施展不了冲锋优势的“武田骑兵”纷纷倒下了。

    “武田军”的第一波冲击失败。尽管在第一波冲锋中吃了亏,但“武田胜赖”却既不打算退兵,也没修改战术,而是集中兵力再次进行冲锋。问题就在于“设乐原”的地形以及信长的防御策略限制了骑兵优势发挥。

    所以,“武田军”只是单纯依靠愚蠢的硬攻进行冲锋,而且冲锋很难获得效果。第二波小山田信茂和武田逍遥轩在信长的栅栏和“三段击”面前同样一无所获。第三波攻击由小幡信贞领导他的“赤备军”进行冲锋,但随后,小幡信贞却被流弹击中而战死沙场。如此一来,“武田军”的士气遭到极大冲击,开始军心不稳。

    但是,“武田军”很快便又发起了第四波骑兵冲锋,则是由武田信丰率领的“黑武者”。稍后的第五波骑兵冲锋则由马场信春再次率领……“武田军”就是这样一波接一波疯狂地进行着“自杀式冲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