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那些事(下)

最新网址:
    上回讲到“蒙元朝廷”实行歧视性“民族政策”与残酷的“阶级压迫”,最终百年内而亡,堪称“短命王朝”。

    强大一时的“元朝”过快灭亡,無外乎主要两点。第一,“元朝”实行了“民族歧视政策”,故意将人按民族分成“四等”,类似于印度的“种姓制度”(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人数最多的汉族被排到底层。

    而必“汉人”地位更低的“南人”(南方少数民族)地位恐怕比印度四大种姓中的“首陀罗”地位更低,已经跌到了印度社会中人数最为庞大的“达利特”这个层次了,只能靠收尸、掏粪、mài • yín 为生,乃“不可接触者”。

    这就好比后世常听到有人说印度乃“qiáng • jiān 之国”,也就是说“婆罗门”、“刹帝利”等高种姓的“老爷们”可以随意当街qiáng • jiān “达利特”甚至“首陀罗”等低种姓的女人,因为她们有其实“达利特”乃“贱民”,没有人权,不受法律保护。这就是为什么在“元朝”时期,“汉人”与“南人”女子们习惯于“摔头胎”了,毕竟不愿给仇敌生娃!

    其实,当一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并统一华夏,想竭力维护本民族利益是正常现象,但是如果把别的民族尤其像汉族这么庞大人口数量的民族压迫得逼急了,那就纯属于自找不痛快,因此才会被朱元璋推翻。

    从“朱元璋”的名字由“朱重八”改成“朱元璋”,便能看出当时元朝末年的社会形势。由于“朱元璋”出身底层且有勇有谋,眼光高,格局大,故在“红巾军”里发展很快,没多久便建立了一股自己掌控的武装部队。

    随着“朱家军”东征西讨,先后灭了陈友谅、张士诚等周围势力后,“朱家军”的阵容以及战力骤然强大起来。这时恰逢“明国”定都“南京”,若最高统帅还叫“朱重八”或“朱八八”等土里土气的名字,就不像领导了。

    于是,“朱重八”就给自己改名为“朱元璋”。“朱”谐音同“诛”,意思是“杀死”;“元”指代“元朝”即“蒙元朝廷”;“璋”是一种锐利的玉器。因此,“朱元璋”本意就是“诛灭元朝原暴政的璋”,以此明志利于宣传号召。

    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出生于社会最底层的“贫农”,曾当过“乞丐”、“和尚”等当时社会上的“低贱职业”,又没有机会上私垫读书,甚至连名字也没有,只是按“家族辈分”顺序为第八,用“重八”之名。

    因此,改为“朱元璋”之名,“朱重八”便将自己原意“诛元”的意图通告天下,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因此,“朱元璋”这个名字其实就是一个“广告”,既有宣传、号召作用,又显得“得体”而不失威严,改的好!

    “满清”虽也是满族利益至上,但并不是像蒙古人那般刻意地过分歧视别的民族。虽然“满清”入关后也有“扬州十日屠城”,“嘉定三屠屠城”,“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但统一天下之后的满人对汉人至少在表面上没有像蒙古人那般凶残变态,且除了“满汉冲突”外,在“苗汉冲突”、“回汉冲突”中,“满清”多向着汉人。

    随着时间推移,满族汉化程度越来越深,以致于从“乾隆”时期开始,很多入关的“满人”都不再说“满语”而是通用“汉语”。后来,“满清朝廷”里当官的汉人又来越多,职位越来越高,这在“蒙元朝廷”里根本不可能的!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后世东北地区的“满族”已经被重度汉化,只有极少数老人才懂“满语”、“满文”了。

    第二,“元朝”与其说是一个“朝代”,还不如说是一个“军事政治同盟”,因为在蒙古的“军事压力下”,“汉人”、“女真”、“契丹”、“大理”、“吐蕃”、”畏兀儿”(回回)、“粟特”(突厥)“、大食”(阿拉伯)、“波斯”(伊朗)、“也里可温”(十字教徒)等被迫参与成一个军事政治同盟,经济上缺乏通融,自然容易解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