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利穹的见识(四)

最新网址:

据统计,苗医掌握病种有200余种,广泛涉及到内、外、妇、儿、神经、精神、骨伤、皮肤、寄生虫及各种传染病、流行病等,其归类方法自成体系,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及规范性。

    但因地域不同,方言有别,各地苗族医在疾病命名、证治上有不尽相同之处,有同名异症、同症异名的现象,如:同叫“飞蛾证”,湘西方言的“飞蛾证”其临床表现是发热、鼻翼煽动、咳嗽气急、胸痛等;黔东方言的“飞蛾证”临床表现是发热、扁桃体红肿疼痛等。

    又如黔东方言的“雷公证”是头部剧烈疼痛,以戴帽一圈尤甚,而湘西方言之“雷公证”则是以胸痛、咳嗽、吐血等为其主症,“同名异症”者治法迥异。另有“同症异名”者,如同样表现为好食生米、面色萎黄、浮肿乏力的,湘西方言称为“米黄证”,黔东方言称为“黄肿病”;同样表现为口干舌燥、多食多饮、腹胀大而形体消瘦者,有的地方称“鱼肚经”,有的地方称为“水证”,“异名同症”者其治疗方药一般是相同或相似的。

    苗医认为毒、亏、伤、积、菌、虫是导致人体生病的六种因素,而这六种因素归根结底都要以毒害力的方式才能致病。产生发冷、口渴、腹痛、出汗、头昏、出血、昏睡、气魄不旺等病征。苗医所讲的病症,多是形象化的病名,如:症、疾、风、痧、惊、翻、仆、经等。病候,是病变症候的简称,也就是疾病出现的症候群。疾病的病候共有17种,即积毒病候、雄毒病候、恶毒病候、疼痛病候、急热病候、急冷病候、内冷病候、火毒病候、泻肚病候、胃弱病候、交环不和病候、亏损病候、风冷气水毒病候、气壅病候、外漏病候、危急病候、混杂病候。

    因这六种致病因素,苗医素有“无毒不生病”之说。如常可遇到的风毒、冷毒、火毒、气毒、水毒、盐毒等。诊断疾病是通过把脉、听声、观察颜色、询问病情,用手触、摸、扣、打、刮、按、搬、量等传统方法,观察人体皮肤的颜色,精神的变化,体温、脉搏、呼吸、心跳、血压、语音反射功能等方面的异常,观察身体的汁水、尿液、血气、病原体等致病物以及指纹、舌象、目色、鼻窍、咽喉、耳道、淋巴、筋骨皮肉的形态结构变化等。

    在索取到可靠的诊断依据后,就开始整病。整病必须遵循治病原则,如失水的病人,就必须补液;肠梗阻,治疗当用赶毒法而不能用止塞法;心力不足,应当用补心的方法,假若使用退火的药物去治疗,使心力更亏,就会出现血压下降、循环衰竭、脑架失养、本命无依等危急病征。

    苗医所称的“两纲”即“冷病热治、热病冷治”,是他们治病的两大法则,具体治法则分内治法和外治法,其外治法尤为丰富,并体现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治疗特点。

    常用治疗法则包括:赶毒法,败毒法,攻毒法,止痛法,冷疗法,热疗法,提火法,退火法,止泻法,健胃法,帮交环法,补体法,表毒法,退气法,止塞法,解危法。这苗医治病的十六大法,是针对十六种病候而立。赶毒法治疗积毒病候,败毒法治疗雄毒病候,攻毒法治疗恶毒病候,止痛法治疗疼痛病候,冷疗法治疗急热病候,热疗法治疗急冷病候,提火法治疗内冷病候,退火法治疗火毒病候,止泻法治疗泻肚病候,健胃法治疗胃弱病候,帮交环法治疗交环不和病候,补体法治疗亏损病候,表毒法治疗风冷气水毒草病候,退气法冶疗气壅病候,止塞法治疗外漏病候,解危法治疗危急病候。

    苗医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创造了简便、廉价的治疗方法20余种,其中外治法尤为丰富,并体现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治疗特点。

    放血疗法

    用碎瓷片锐端或铁制针具在指(趾)尖、指(趾)甲旁、肘窝、腘窝、人中、舌下青筋等处点刺出血、视病情放一至数滴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