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根有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

 接下来孙悟空先去了南赡部洲,一晃便是八、九年过去。

 这段时间,他在学做人。

 欲修仙道,先修人道。

 只有经历了人间种种最后还能勘破的,才有成仙的可能。

 有诗为证:

 争名夺利几时休,早起迟眠不自由。

 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

 只愁衣食耽劳碌,何怕阎君就取勾?

 继子荫孙图富贵,更无一个肯回头!

 作者写下这一段,应该是想要劝诫修炼之人。

 不要只修命魂,还要修自身的心性。

 要性命双全。

 不过就算做到了,具备了这些条件,也未必有机会去修仙。

 因为还需要一个引路人,也就是一个契机。

 孙悟空的引路人,便是樵夫。

 樵夫给他指了菩提老祖的所在之处。

 斜月三星洞,灵台方寸山。

 而后,孙悟空便开始修仙了。

 看到这里,李长生理解了观主的良苦用心。

 关于樵夫的故事,便借鉴于他老人家准备的两本佛经。

 禅宗里边,最出名的便是六祖慧能。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是出自他口。

 六祖刚开始便是砍柴为生,家里有老母亲所以没法去修行。

 这个身世和西游记里引路的樵夫是如出一辙。

 后面悟空对菩提老祖说自己‘无性’,混淆了本性之‘性’和姓名之‘姓’。

 这个化用了《传法正宗记》和《坛经》里的故事。

 五祖弘忍7岁的时候说‘没有常姓,其性空故’。

 而菩提祖师在孙悟空头上打三下,让他半夜三更来,这个故事《坛经》也有。

 是五祖弘忍在碓上打了三下,也是暗示六祖慧能可以在三更半夜来。

 当然,这不是抄。

 读书人嘛,把各种故事混在一起讲出自己的特色,那叫本事。

 所以根据这几点能够看得出来,樵夫和菩提的原型,应该是六祖慧能。

 菩提这个词,出自佛经,翻译翻译,那就是‘觉悟’。

 须菩提据佛教记载,是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排第四。

 因为他‘善解空义,志在空寂’,被称为‘解空第一’。

 《金刚经释义》有云:须菩提人人有之,若人顿悟空寂之性,故名解空。

 全空之性,是真菩提,故名:须菩提。

 所以解空,也有顿悟之意。

 孙悟空名为悟空,为解空第一。

 而之所以叫悟空,得从菩提老祖和孙悟空第一次见面说起。

 两人的对话很有意思。

 祖师道:“既是逐渐行来的也罢,你姓甚么?”

 猴王又道:“我无性。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

 只是赔个礼儿就罢了。一生无性。”

 祖师道:“不是这个性。你父母原来姓甚么?”

 猴王道:“我也无父母。”

 祖师道:“既无父母,想是树上生的?”

 猴王道:“我虽不是树生,却是石里长的。

 我只记得花果山上有一块仙石,其年石破,我便生也。”

 祖师闻言,暗喜道:“这等说,却是天地生成的。你起来走走我看。”

 这便是道心修炼三大问。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我要到哪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