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誉参半

    可对于高老师来说,胡桃的父亲就是个恶魔,因为他是胡桃一切邪恶行径的执行者。”

    “你们看过《乌合之众》这部书没有?我觉得林老师一定是看过这部书,要不然他的里不会如此精准的把握大众的普遍心理的。简直太可怕了!”

    “我承认你们说的都很对。可我觉得这部有个最大的问题,那就是给大众传递出了好人没好报的信息。无论是高老师、张蔷还是表姐,他们的善良并没有换来善良。”

    “这是什么理论?就一定要传递善良?高老师的死、张蔷的死还不够警醒世人的吗?看完这部,你们再看到那些多嘴多舌、自诩正义的人,心里不会抵触吗?

    我觉得这就是这部真正的意义!”

    ……

    国立文学院教室内的讨论只是《狩猎》这部发表后无数读者群体当中的一个缩影。

    第一时间看完的读者们都有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这部中所描写的人性太过于黑暗了,对于中很多人物的行为和话语他们甚至不敢细想。

    那些行为和话语,读者们都太熟悉了。因为大部分人每天都在做着那样的事,说着那样的话。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小孩子不会撒谎,只有大人才会。”

    “人家怎么不诬赖别人,专门诬赖他?”

    “知道你委屈,可这件事你毕竟也有不对的地方。”

    “人家一辈子的名声都毁了,你委屈一下又有什么关系?”

    “这件事是组织上做的决定,我也帮不上忙。”

    “同志,你要有大局观!”

    ……

    所有看完这部的读者都有一种感觉,那就是他们都置身于这个故事当中,似乎就是街头巷尾的某个人。

    信口雌黄、自诩正义、假冒伪善……

    《狩猎》如同一道沾了盐水的鞭子,狠狠的抽在了所有人的脸上,让读者们都感受到了一股彻骨的疼痛。

    有人浑不在意,有人因此反省自身,也有人恼羞成怒。

    短短一个星期之后,读者反馈陆续寄到《当代》编辑部。

    跟大家预想的差不多,毁誉参半。

    赞许的说这部刻画了人性的多变和复杂,揭露了官僚主义的虚伪,讽刺了愚蠢落后的道德观,深刻的批判了人性的丑陋和从众心理。

    批评的则说这部是哗众取宠,高高在上的站在人民群众的对立面,企图以虚构的事实来离间人民群众朴素的阶级情感。

    林为民看了不少读者来信,其中着重看了批评他的那些,看完之后只能无奈的摇摇头。

    这些批评声当中,几乎无一例外都是批评他把高老师的悲剧归咎到某一个群体身上。

    不作为的官僚、不明真相的群众、帮亲不帮理的亲朋、撒谎成性的胡桃……

    可实际上,林为民在当中完全没有倾向性的批判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个群体,在这场狩猎高老师的行动当中,所有人都各有分工,他们只有两个身份,要么是凶手,要么是帮凶。

    那些企图站在自身角度批评林为民和这部的人,无非是被这部的内容刺痛了,产生了应激反应。

    心虚的人,总会习惯性的自己对号入座。

    随着时间的流逝,《狩猎》发表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反馈也不仅仅局限在读者来信当中,报纸、文学评论杂志上的开始不断出现。

    跟《燃烧》发表后文化界的一片骂声相比,这次文化界不少人对林为民却是夸上了天。

    反之,上回把林为民好一顿夸的官方媒体和普罗大众,对林为民和《狩猎》的批评却不绝于耳。

    原因也很简单,《燃烧》的态度是旗帜鲜明的left,而这次的《狩猎》又带有明显的right倾向。

    所以,《狩猎》发表后的舆论情况几乎是上次《燃烧》发表后的大翻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