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刺客

    再然后是填写一系列的文件,说明他打电话的原因。

    把文件填好之后,林为民便坐到柜台远端的一张塑料椅上,进入漫长的等待,等待工作人员接通外线电话。

    耳边不时的传来别人打电话的声音,远隔重洋打电话,有的人情绪激动,很容易大呼小叫。

    等了约莫半个多钟头,林为民等的哈欠连天,才终于被一声急促的尖叫声惊醒,在工作人员的示意下来到2号电话亭。

    越洋电话的通话质量很差,比林为民接听香江的来电时还要差,让人下意识的就要提高音量。

    三个电话亭紧密相连,大家比着赛“喊话”。

    林为民跟阿瑟·米勒在电话中艰难的交流着,他熬走了两拨人,足足打了半个多小时的电话,中间工作人员好心来提醒了两次,林为民并未理会。

    工作人员来提醒林为民,自然不是因为他打电话声音大,这年头电话通话质量差,大家打电话声音大很正常。

    工作人员提醒的是通话时长,如今国内打越洋电话价格不菲。燕京饭店这里的邮局收费是12块每分钟,而且只收外汇券,一般工人一个月的工资也就够打两三分钟的电话。

    以至于在林为民挂断了电话之后,工作人员看向他的眼神透着一股怪异和警惕,生怕他撂下电话就跑。

    这也就是林为民刚才放了一百块外汇券的押金,要不然工作人员都不见得会让他把电话打完。

    “同志,你还需要交224块。”

    工作人员这句话说完,林为民尚未说话,一旁刚填完文件的国人小伙子猛地抬起头,看了看电话亭,又看了看林为民,嘴唇嗫嚅。

    等林为民掏钱将电话费付了之后,工作人员松了口气,目送他离开邮局。

    等在一旁的小伙子,递上文件,然后低声问工作人员:“他打了多长时间啊?”

    “半个多小时!花了三百多块钱外汇券!”

    工作人员也极少见到林为民这种壕气的人,语气中带着几分八卦。

    小伙子扭头看向林为民的背影。

    打了个电话花三百多块外汇券,这得是多要命的事啊?

    事肯定不要命,但是要钱。

    三百多块钱,属实是“电话刺客”了。

    三百多块外汇券对林为民来说九牛一毛,但打国际长途这种经历实在是让人感觉痛苦。

    林为民莫名的想到了网上的短视频段子,那种所有生活琐事都要打报告、到经过政府部门审批的段子,艺术果然是源于生活啊!

    跟阿瑟·米勒的电话打的断断续续,但好歹事情是说清楚了。

    《触不可及》经过这一年多在百老汇的演出,已经在米国的话剧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比如去年夏天获得的托尼奖。

    尽管当时只是获得了演员奖,对于林为民这个编剧和阿瑟·米勒这个投资人兼制作人的加成没有那么大,但是对于演员和话剧本身的加成效果还是很高的。

    名声不断的发酵,米国的不少演出公司都在联系阿瑟·米勒,希望可以确定《触不可及》的巡演计划,阿瑟·米勒也有意开启《触不可及》的巡演。

    相比于驻场,百老汇的制作人们没有不喜欢巡演的。

    因为巡演不仅是一部大卖话剧的标志,更是比固定演出赚钱赚的疯狂的多。

    固定演出时,门票固定售价,制作方很少敢加价。

    涨价容易降价难,万一涨太多没人来,自己再降价反而让人觉得这部剧有问题。

    所以,制作方通常只能通过黄牛的方式暗戳戳的赚加价的门票钱。

    巡演定的票价普遍比固定演出要贵不少,而且操纵起票价来也更容易,用后世的话来说就是割韭菜。

    未来《触不可及》的巡演计划一旦开启,林为民必然又会进账一大笔收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