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闪而过的画面

    “带回家干什么?”

    陶慧敏的表情带着几分羞涩,迟疑了一下,低声道:“给我爸妈看!”

    林为民闻言忍不住在她脸上啄了一口,“那得多带点!”

    开车去上班,到了办公室,林为民便被同事们给围住了。

    央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参考消息》……

    从昨晚到今天一早,几家国家级媒体的报道,但凡是关注点时事的人,就不可能看不到中华文学基金会成立的这个新闻。

    而在中华文学基金会的成员名单上,林为民的名字赫然在列。

    万长老、巴老、陈老、冯老、林为民……

    乍眼一看便会让人觉得混进了什么奇怪的东西。

    大家围着林为民叽叽喳喳的讨论了半天,林为民不耐烦道:“都干活去!干活去!”

    上午社里开会,林为民刚一进会议室便被几个编辑室主任调侃。

    “呦,林副会长来了!”

    大家的调侃中又带着几分羡慕和嫉妒。

    以前大家在国文社这个单位平起平坐,林为民还是大家的晚辈,虽说在外面名气大,但在这里大家见了面还是有些优越感的。

    可现在不一样了,几家重量级媒体连番报道,林为民成了中华文学基金会的副会长,看着好像没什么实质的权利,可光是看着和他排在一起的那些名字,谁敢轻视他?

    假设大家都从国文社出去了,或者干脆点,退休了。

    人家一介绍林为民,著名作家,中华文学基金会副会长。介绍自己呢,著名编辑,完了。

    这落差一下子就出来了。

    林为民笑呵呵的应对着大家的调侃,不卑不亢。

    等会议开始,社长蒙伟宰主持会议。

    《当代》改版的提议第一个被拎了出来。

    大家早已经听说了这件事,《当代》每期行销百万册以上,是社里的顶梁柱之一,如今要从双月刊改版成月刊,如果后续不出现销量下滑的情况,等于销量翻倍,效益自然也是翻倍的。

    无论是对于《当代》本身,还是对于社里都是一件好事。

    哪怕是对于其他的编辑室,同样是好事。

    毕竟《当代》创造的效益,社里每个编辑室都会跟着受益。

    事实证明,《当代》改版除了苦了编辑部的碎嘴子们,大家都很高兴。

    会后,改版的决定正式以文件形式下发,成了《当代》今年最大的大事,编辑部因此产生的最大的变化就是人员又增加了。

    社里给了《当代》三个编辑名额,都是从兄弟单位调来的,编辑部的人员规模一下子膨胀到了十三人,成了社里的第一大编辑部。

    距离明年一月份还有三个月的时间,编辑部的同事们尚有时间适应加快的工作节奏。

    《当代中篇精选丛书》在十月刚开始的这几天正式上市。

    今年年初出版的《当代中篇精选丛书》在这半年多时间当中,首印的十万册已经全部卖光,但再版加印的十万册仍在销售中,所以这次《当代中篇精选丛书》首印仍是十万册。

    本来《当代中篇精选丛书》应该放到明年一月份再出版上市的,但因为今年又到了雁冰文学奖评奖的年份,十二月份又会诞生几部获奖作品。

    《当代》肯定要在一月份出一份获奖作品的丛书的,这样一来两者就有了冲突,所以《当代中篇精选丛书》只能提前上市。

    在《当代中篇精选丛书》上市销售的同时,十月号的《人民文学》也悄然摆在了全国各大书店、邮局的书架上,城市里遍布的书报摊上《人民文学》也被摆在了显眼的位置。

    时隔两年多时间,《人民文学》再度刊登林为民的。

    《大明王朝1566》是部四十多万字的大部头作品,审稿过程中获得了编辑部所有人的一致认可,编辑部对这部作品抱有的期待是空前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