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只是想装个杯而已

    张建军的发言中二无比,可在场的人当中却没有任何一个人表情出现异样,他们听着张建军的发言反而情绪同样激动起来。

    “林老师真不愧是我们中国文坛新生代第一人,有气魄!”

    “我决定了,昨天刚写好的那篇就投《当代》了!”

    “不错,我们也投《当代》,最好是林老师当我们的责编。”

    ……

    众多的讨论声让房间内陷入了短暂的嘈杂声,直到大家的情绪都宣泄的差不多了,也达成了以后“投稿只投《当代》”的一致性意见之后,下一位女生站了起来。

    她的手中同样握着一卷书,“各位同学,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的是林老师曾经在《钟山》上发表的中篇《潜伏》,我选的这一段是我在这篇作品中感触最深的一段,这一段是中男主角余则成的爱人、也是同志的左蓝为了掩护他牺牲后,余则成激动的朗读《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的情节。”

    女生显然是极爱《潜伏》这篇的,光是说到这段情节时,眼眶便有些泛红。

    她整理了一下情绪,房间中响起了舒缓的嗓音。

    “客厅中,余则成捧着那篇文章反复的读着,一开始他的语气平淡,后来渐渐的亢奋了起来,而后激烈、悲壮,他想到了左蓝的死。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作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

    女生含着泪读完这段文字,然后用哽咽的声音说道:“以前在读老人家这篇文章时,我总不能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意义,直到我看到了《潜伏》中林老师借着余则成的口念出的这一段,我才明白老人家的思想是何等的深邃。”

    在女生说话的时候,身边的学生们都被她感染,表情凝重而哀伤。

    他们都是二十岁出头的年纪,老人家的去世是他们心中难以磨灭的记忆。

    低沉的气氛持续了几分钟,在女生坐下之后,又一位同学站了起来,朗读的同样是林为民的作品。

    他们这一群人都是燕京各大高校的学生,他们聚集起来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因为林为民。

    很显然,这是个林为民狂热爱好者组织的读书会,用后世的话来说,这帮人都是林为民的唯粉。

    只是不知道,这一群视林为民为精神导师的大学生们,在得知了林老师替他们找的那份临时工工作之后,还会不会依然如此爱戴他?

    大概可能也许还是会的。

    毕竟,林老师可是偶像啊!

    随着时间的流逝,林为民在《文艺报》发表的《我们的文学创作需要百花齐放》这篇文章所引发的反响越来越大。

    作为同属国文社的《人民文学》,在3月号的刊物当中在卷首语、编者按当中多次引用了林为民在文章中的话,充分显示了对自家人的支持。

    其后便是远在沪上的《文汇报》,这家报纸应该算是第一个站出来旗帜鲜明的支持林为民的大报。

    林为民的作品在沪上周边向来很受追捧,在改开后,南北方的开放程度正在逐渐显露出差异,如今林为民所倡导的“文学创作需要百花齐放”的方向恰好迎合了开放的观念,立刻引起了很多媒体和有心人的关注,并大力赞扬。

    《文汇报》的发声如同一声号角,越来越多的媒体加入了由林为民的这篇文章所掀起的讨论当中,这其中有《燕京日报》这样来自首都的报纸,有《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这样国家级报纸,也有《辽东日报》、《津门日报》这样的地方报纸,还有如《批评家》、《文学评论》这样专注于文学评论的刊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