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的苗头(三)

 “殿下不必如此,你我君臣本是一体,但消微臣能做的,断不敢辞焉,然,此事干系重大,些许轻忽不得,还须得好生计议一番才好。”

 事发突然,苏昭虽已是有了些主意,可要说十拿九稳么,一时间又哪能办得到,也自不愿急着道破根底,这便先行温言抚慰了李承乾一番。

 “少炎的忠心,本宫素来是信得过的,今事既急,再不搏,却恐无机会矣,本宫手中三千劲卒虽是不多,却也能派上些用场,唯调度缺人耳,依少炎看来,君集可托大事否?”

 李承乾这会儿心急如焚,哪有心思慢慢议了去,焦躁地便说出了要称兵谋反之想头,不过么,倒是有些自知之明,没敢说打算自己率部造反,而是将希望寄托在了侯君集的身上——自打数月前被太宗狠狠发落了一回之后,其失宠之势已是明了,早年间团结在其麾下的诸多朝臣们大多已是离心离德,就连礼部尚书殷元、樊国公段志玄这等重臣也都再不曾在东宫露面,哪怕太子发了请柬去请,那帮家伙也一样不领情,总有着无数推脱的借口,也就只有不甚得志的侯君集还时不时在东宫晃悠几下,正因为此,李承乾唯一敢指望的统军大将也就真只有侯君集一人了的。

 “殿下明鉴,君集素有大志,也有大功于国,今却只居大将军之虚衔,心中每多不平,殿下欲用之,固是可以,然,终归须得设一法,令其无可推脱处,方能成大事也,某有一策,当得……,如此,或可行焉。”

 苏昭虽自忖有智谋,却知自身于武事上并无过人之处,自是不敢自夸能领军起事,先前便已在琢磨着该如何引侯君集上钩,此际听得太子主动问起,也就没再卖甚关子,絮絮叨叨地便将所谋之策道了出来。

 “好,那就这么定了,少炎且去安排,本宫自当依策行事!”

 静静地听完了苏昭所献之策后,李承乾也自不曾有丝毫的犹豫,但见其咬了咬牙关,便已是语调决然地表了态……

 对于消息灵通之辈来说,朝堂之事当真没啥机密可言,这不,陈子明与李勣之间的交接才刚开始呢,两仪殿里发生的那么点事便已在官场中传得个沸沸扬扬了的,满朝文武皆知陈子明之所以被赶去了刑部,都是因着试图谏止太宗亲征之故,如此一来,原本卯足了劲要上本反对太宗亲征的诸般朝臣们可就不免都有些心中发憷了,到了末了,也就只有刘洎等寥寥几名大臣上了反对之本章,最终么,全都被太宗给打了回票,尽管太宗并未急着颁发亲征高句丽的诏书,可事情其实已然成了定局,数日后,户、兵、工三部纷纷开始编制粮秣辎重之生产与调运计划,至于原本正风风火火地进行着的兵制革新事宜么,却是就此搁浅了去,只不过并未完全废止,至少在涉及到军事学院的那部分依旧照常运转,军校的扩建以及招生计划并不曾受太多的影响。

 太宗这就是在杀鸡儆猴,不,准确的说,应当是杀猴儆鸡,目的么,只有一个,那便是堵住群臣们对亲征一事的可能之反对声浪,毫无疑问,效果相当之不错,“鸡”们全都老老实实地噤了声,太宗一言九鼎的权威也自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至于被砍了一刀的“猴”会作何打算,太宗倒是正期盼着呢,此无他,陈子明这么些年的发展实在是太过顺利了些,简直就是一路青云直上,连点小小的挫折都不曾受过,太宗自是想看看逆境下的陈子明究竟会有何等之表现。

 表现?无论是太宗还是那些等着看陈子明笑话的朝臣们,注定是要失望了去的,无他,陈子明根本就没半点出格的表现,很是平静地接受了调任刑部尚书的现实,花了数日与李勣完成交接之后,陈子明每日里都准时到部中坐班,下了班便回自家府上,既不见结党营私,更没见陈子明冒出甚怨气之言,大半个月这么一过,聚焦在陈子明身上的目光自也就无趣地溃散了去了……

 “老爷,都安排好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