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生产队借钱

 等王秋生得到消息,还主动送二十块钱过来。说家里就这么多,如果等肥猪卖了,还能再借几十块。

 王满银真正感觉到,开个代销点给自己带来的便利。

 换做之前,借钱绝对不会如此顺利。

 不过凡事论迹不论心,无论如何,他都应该存着一份感恩之心。

 ***

 天还没亮,王满银就带着大黄出发了。

 和上次差不多的时间,他已经赶到米家镇外。

 照例先去鸽子市寻摸了一圈,很快找到一个卖棉絮的妇女。

 “大兄弟,你要买棉絮,要多少?”对方把王满银拉到一条巷子口,压低声音问。

 “两床的,10斤,有吗?”王满银现在也不差钱,对棉絮需求自然越多越好。

 那妇女犹豫一下,点了点头:“有,先说好了,两块钱一斤。10斤二十块钱,让我看到钱再说。”

 两块钱一斤,棉絮价格比猪肉都贵几倍。不过王满银早从前身记忆里得知,这年头棉票比布票更紧张。

 早先村里每人每年发2两棉票,现在改为4两。一家六口人,一年也不过分二斤多棉花票。

 所以妇女喊出的价格,真不算贵。

 至于对方要看到钱,王满银也没有迟疑,直接从兜里掏出几十块。

 那妇女这才放下心来,小声道:“你给我去巷子末尾,我有个兄弟在那里守着棉絮,”

 有大黄跟着,王满银自然不怕对方来个黑吃黑,直接跟了上去。

 两人一前一后在巷子里七扭八拐。

 走到一个门口时,妇女突然停下,伸手敲了敲旁边一家院门:“老三,是我,有人来买棉絮。”

 很快,一个贼头贼脑的青年打开门。

 王满银担心的事情并非发生,双方交钱称棉絮,一切非常顺利。

 刚出巷子没多久,他就悄悄把棉絮放入空间当中。

 接着,他又带着大黄去煤矿采购点找李平。

 “王兄弟,你可算来了,我这些日子一直在集市上找你呢。”见到王满银,李平立刻热情递烟。

 随即,又问到:“王兄弟,鱼呢?”

 “我朋友在看着,主要怕你今天不在,先来探探路。”王满银笑着回答。

 “好说,你赶紧弄过来吧。”

 几分钟后,王满银担着两个捂得严严实实的荆条筐进了采购点。

 照样是新鲜的活鱼,看上去很漂亮。

 而且这次鲤鱼比前一次的更大,重量也有些超乎王满银的想象。

 三十多条鲤鱼差不多有二百斤重,再加上那些杂七杂八的鲫鱼,总共收入两百三十多块。

 李平仍然是给了二百块整钱,剩余则换成各种票证。

 末了,对方问他年前还能不能再送来一批鱼。

 王满银直说暂时弄不到了,再送的话,估计到年后。

 虽然和李平交易没啥风险,但过犹不及的道理他还是懂得的。

 /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