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药材

 晚上回到家,张峰又和妹妹说了自己要去东北的事情,然后事无巨细地叮嘱着妹妹。

 妹妹很疑惑,但张峰说的很含蓄,而且这年头出一趟远门确实不容易,张峰交待的细致一些,甚至交待好遗言,都不会引起太大的怀疑。

 更何况,妹妹张丽还只是一个10岁的孩子。

 至于小张涵,早就呼呼大睡了。

 晚上,看着熟睡的两个小家伙,张峰一个个地轻抚着她们的面庞,不舍的情绪始终缠绕着他。

 第二天,张峰依然带着两个孩子去上课。

 上完一节课后,张峰亲自跑到校长办公室,找李国华批了两个星期的假,并开好了介绍信。

 至于张峰走后三(一)班的课,自然是交给姬希芳先代上两周。

 请完假,张峰骑车先回了一趟家,带着两瓶茅台酒,直奔前门大街附近的同仁堂药材炮制工厂。

 老徐头是好面子的人,带点酒虽然不值多少钱,但至少证明自己是想着人家的,你来我往的交情就是这么建立起来的。

 药材炮制是中成药制药的关键步骤,虽然中成药制药有古方典籍做参考,也有的药店有自己独门秘方,但往往在某些方面可能会有一些瑕疵,比如药材的有效成分含量值不够,或者成色存在差别等,也就会出现“方对、症准、药不灵”的情况。

 这就非常考验炮制工人师傅日常的技艺水平。

 好比厨师炒菜一样,虽然烹饪典籍上记载了炒制的过程和要点,但往往有些厨师难以把握火候,导致炒菜的色香味千差万别。

 在中成药的生产过程中,炮制工根据其经验,把握好蒸、煮、炒的时间和温度,以及操作方法方式等,这一过程直接决定加工出来的中成药质量优劣。

 所以,一个好的药材炮制师傅,是极端稀缺的。

 同仁堂是大店,也有十数个药材炮制师傅,每个师傅带少则三五个、多则十来个徒弟,整个同仁堂药材炮制工厂有一百来号人。

 因为上次送钱来的时候,两人已经约好今天是去药材的时间,徐天雄早早就派出一位徒弟在门外候着。

 上次在老徐头孙子满月酒上,这位小徒弟见过张峰,远远见张峰骑着自行车过来,急忙迎了上去。

 “张哥,您来了,我师傅派我来迎您一下!”

 “唉,老爷子还是这么客气,又不是第一次来,还劳您迎着,谢谢,谢谢啦!”张峰客气着,顺手给了小徒弟一根烟。

 小徒弟没敢点着,直接揣进了兜里:“张哥,请随我来!”

 在小徒弟的引导下,张峰很快就见到了老徐头。

 老徐头见张峰还给自己带了茅台酒,高兴得山羊胡一撅一撅的,对张峰十分满意。

 屏退了小徒弟,老徐头笑呵呵地说道:“贤侄,幸不辱使命,我给你找了5根参,最短的都在百年以上,最长的粗略估计在200年以上,我拿给你掌掌眼。”

 说完,从药材柜子里抱出来5个盒子。

 张峰没见过整棵人参长得什么样,他以前给父亲买过人参补身体,但也都是饮片,对了,好像还是西洋参饮片。

 老徐头小心翼翼地一个个拆开盒子,打开包裹着的一层黄布,5个野生长白山人参露出了庐山真面目。

 张峰瞅了一眼,顿时大失所望,在他心目中,人参至少应该像大青萝卜那么大。

 但是瞅了瞅这几个干巴巴、满是根须的东西,他砸吧砸吧着嘴,实在没忍住:“这人参有点小啊!”

 老徐头惊了,一副你特么逗我玩的模样:“这还小啊?你看看,这棵200年的棒槌,已经达到了一两二钱,而且是干透了的。”

 张峰尴尬地笑了笑:“老爷子,我不是不懂嘛,你可别笑我。我也没想过一两二钱是个什么概念,我以为跟人参跟萝卜差不多大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