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玲和朝阳

 回去的路对陆远来说是轻松惬意的,但对李宏伟来说却是归心似箭,他把板儿车蹬得飞快,直接把号称超板儿侠的陆远甩在身后。动了情的男子,总会做些傻里傻气的事情,一向行事稳重,温文尔雅的宏哥,现在似乎变得有些急不可耐了。

 远远看见赵德顺正站在门口,他一边剥葱一边跟几个老头儿老太太聊天,当赵德顺不经意间抬头看见陆远和李宏伟以及两辆空荡荡的板儿车时,他那爽快的笑声就再也没停过。

 紧跟着,宁晓辉、茅晓月、林巧玲、董姐、胖丫儿先后出来迎接,这让陆远觉得自己就像个凯旋的大将军。

 李宏伟下了车之后,都没废话就直接掏出笔记本挨个点货,他点一样就报个数,然后宁晓辉就往车上装,而赵德顺则拉住陆远问清了情况。

 “宏伟,吃完饭再去送,再着急也不能不吃饭啊。巧玲、董姐,赶紧做饭,别耽误人家宏伟的正事儿。”

 掉过头来,赵德顺对陆远说:“下午让晓辉跟着宏伟去,明白我意思不?让晓辉找他爸给咱宏伟把把关。”

 “哦,我明白,那我下午去别处。”

 “嗯,你们提醒我了,下午你去纺纱厂。那职工多家属也不少,而且位置也比较偏,所以顾客需求和销售量应该都不小。总之得去试试看,我跟你一起去。”

 “别,顺儿哥你还是留家里吧。今天在分院那碰上三镐把和蜜桃嘴儿了,应该是碰巧,但也打了一架。”

 “怎么个情况?”

 陆远把情况细说清楚,赵德顺摸着下巴沉思片刻之后说:“小远你这事办得好,这过节虽说不大,但也是过节。你这一手,直接就把过节给消没了,好。不过咱还是得小心点儿,这还没隔几天呢,四虎头手下的两个跟班儿都跟咱们碰面儿了,家里是得留人。那下午就委屈你一个人去了,要不让巧玲跟你去吧,多个人多个帮手,免得你又得吆喝又得算账。”

 “那行,那顺儿哥你跟巧玲姐说一下呗。”

 “我不去说难道你去说呀,好歹我也是领导嘛。工作上的安排,还得我这个领导亲自布置才好。”

 吃罢午饭,李宏伟带着晓辉火急火燎地出发了,而陆远则和林巧玲不紧不慢地向纺纱厂赶去。

 纺纱厂是河西开发区最早建成的县属企业,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的话那就是“新”,新厂房、新设备、新技术、新工人、新领导班子以及新的经营管理模式。有了这么多新的东西,使得纺织厂的产品无论是产量还是利润都很高。相应地,职工的福利待遇也很好,是云水县的年轻人做梦都想进的单位。

 纺纱厂分为生产和生活两个区域,因为占地面积比较大,所以只能在河西开发区靠紧西边的荒地上建设。为了方便运输产品和原材料,道路交通设施建设的比较好,但后勤服务设施就一般了。生活区内仅有一个服务社,其规模也就比西门日杂稍微大点儿。这个服务社是隶属于厂行政科管辖的,服务社的人都是纺纱厂正式职工,真正搞销售、生活物资供应的人才很少。而且这个服务社购进什么卖出什么自己说了不算,得经过厂领导开会决定,据说这样是为了能统筹资金,避免浪费。

 这样的经营模式带着浓重的计划经济和福利制色彩,因此也就谈不到什么利润,更说不上什么经营手段,只需要按照计划将生活物资买来,然后职工凭票证到服务社去领就行了,完全是和市场经济脱节的模式。

 这种模式可以满足纺纱厂职工及其家属的基本生活需求,但却不能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对生活品质的需求,至于那些越来越多的个性化需求就更没法满足了。所谓有需求就有市场,于是在纺纱厂生活区门外,就形成了一个自由市场。

 因为既不妨碍厂子的生产经营秩序,又能补充职工基本生活之外的需求,纺纱厂就对这个自发形成的市场采取了宽容态度。按理说,一个市场的管理涉及到很多方面,比如食品安全、市容监管、工商执法、税务稽查、治安秩序等等,一个企业绝对是没那个精力,也不想浪费编制设立专门的管理队伍的,再说一个企业也没有执法权啊。所以纺纱厂责成保卫科和行政科联合管理,只划定了经营区域,指定了卫生负责人和秩序维持人员,至于其他的,厂子就不管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