抉择

 1989 年的这个夏天和以往没什么不同,但对于18岁的陆远来说,这个夏天却充满苦闷和压抑。因为在这个夏天里,陆远同时获得了三个新的身份,高中毕业生,高考落榜生,待业青年。

 那时候,像陆远这样的城镇青年(非农户),毕业后的出路就三条。第一是考大学。第二是等着企业招工或者接班顶替进入父母的单位工作,运气好的话,偶尔能赶上行政事业单位招干。第三就是参军。

 考上大学,犹如鱼跃龙门,成龙成凤。毕业后分配到行政事业单位的就是干部,到企业的也是管理人员,反正就是比普通人高一个档次的社会精英。陆远没能跃过龙门,也就失去了进入象牙塔深造,成为社会精英的机会。

 招干的机会可谓千载难逢,而且所需的硬性条件也不比考大学低,像陆远这样刚出校门的人基本上是达不到那个要求的。至于招工,效益好的企业,打破脑袋也不一定能进去,因为人家得先照顾本企业职工子弟和关系户。效益一般的企业,招不招工谁也说不准,只能等机会。陆远的父亲陆光荣是云水县国营木器厂的锅炉工,刚四十几岁的他,离退休还早,没法让陆远接班顶替。况且木器厂亏损严重,前景惨淡,能坚持多久谁都说不好,就更别提招工和接班了。陆远的妈妈陈淑慧在街道办的劳保厂工作,单位效益还不如木器厂呢。

 参军门槛低,只要是初中毕业,年满十八周岁,体检、政审合格就可以。但因为名额有限,也不是谁想去就能去得上的。何况每年征兵都在冬季,离现在还早。再加上那时候的部队条件艰苦,参军就意味着要吃苦,陆远的母亲陈淑慧有些舍不得让他去。

 于是,在这些主观和客观原因的共同作用下,陆远就只能在家待业了。他现在的处境正应了一句话,“毕业就待业,落榜即落魄”。人在落魄时,那心情没有最糟只有更糟。失落、彷徨、无奈、自卑各种负面情绪接踵而至,但生活绝不会因此给他半分怜悯和迁就,该有的挫折一个不少,该做的抉择一样不差。现在,就有件事摆在陆远面前,等着他做出抉择。

 三间低矮的小平房就是陆远的家,东屋是陆光荣和陈淑慧的卧室,西屋是陆远的妹妹陆芳的闺房,堂屋靠西墙的木板床就是陆远的卧榻。此时,一家四口都聚在堂屋里,陆光荣坐在方桌边吧嗒吧嗒抽着烟,陈淑慧和陆芳母女两个坐在陆远的床上,陆远坐在靠门口的地方。

 没有过滤嘴的烟很容易烫到手指,陆光荣刚才在想事情,所以就被烫了。他皱了皱眉,又从烟盒里夹出一支叼在嘴上,就着烟头点燃。陈淑慧皱了皱眉,但却没说什么。陆远斜了一眼陆光荣,心情愈加糟糕。

 “他大表姑托了人,小远能去四中复读。”陆光荣开口说道。

 “复读费多少?”陈淑慧问。

 “一千。”

 “那么多,他大表姑不是托了人了吗?”

 “就凭咱儿子那成绩,四中的复读班都不想要他,好说歹说才给了个机会。复读费就这个价,一分都不能少!”

 陆光荣说完这句话,狠狠瞪了一眼陆远。

 “一千,太多了。小芳明年就高考了,一中的范校长说,咱小芳是尖子生,肯定能考上全国重点大学。范校长还说,从小芳她们那一届开始,大学也要收费了。虽说是象征性收费,但还有生活费呢,再加上其他该花的钱,也是不少的。”

 听了陈淑慧的话,陆光荣对陆芳说:“芳,要不就考个中专或者中师吧。”

 在那个年代,上中专和中师的费用少,毕业包分配。而且比上本科早毕业,早参加工作,早拿工资。陆芳听了父亲的话,并没有说什么,只是低下了头,双手死死攥住了裙子。

 “我不复读!我不是读书的料儿,让我复读就是瞎糟蹋钱,有那闲钱不如留着给小芳上大学用。”陆远呼地站起来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