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围堵事件

 刘泰宁面临三种选择。

 一是以强硬的手段制止事态的进一步恶化。

 二是什么都不做。

 三是参与其中并且从中大捞一笔好处。

 三种选择,哪一种对刘泰宁更为有利?

 民间集资就像炒股票,炒的是资金链,只要你一直炒下去,即使有关方面不叫停,资金链也会在某一天断裂。

 什么时候断裂?就像证券市场一样,就连买菜的老太太也跑去炒股票的时候,就是资金链无以为继的时候。

 现在东山县至少有百分之四十、五十的人员参与集资,资金链显然极其脆弱。

 刘泰宁若是打算从中捞上一大笔,资金链可能会加速断裂。

 如果刘泰宁什么都不做,看起来是比较好的选择。

 要知道,刘泰宁刚来东山县任职,原先的这些集资行为与他无关,他并没有从中得到一分钱好处,就算将来出了事,他完全可以撇清自己。

 问题在于这样大规模的集资活动会在什么时候爆发危机?

 假如再疯狂几年,刚好他调任其它地方,那就万事大吉。

 但是恰好在他任职的末期甚至有可能高升的节骨眼,涉案的人员坐牢,他作为东山县委一把手,就会被认定渎职。

 甚至在他的任职中期就爆发集资危机,那么刘泰宁就逃不了领导责任,升职的希望从此就断送了。

 最为明智的选择,刘泰宁只有一种办法,就是由自己来将这个脓包捅破。

 捅破这个脓包很可能会出现很多后遗症,比如遍地流着的都是脓血。事件的后续发展很可能对他会有一定的影响。

 但相对而言,这种影响应该是最小的。

 权衡再三,刘泰宁为此专门召开东山县班子成员会议,他提出了四条措施。

 第一、立即叫停所有集资或者入股行为。

 第二、责令各家集资企业制定返还资金时间表。

 第三、由县审计局对这些公司的资金流向进行审计。

 第四、由公安部门对可能存在的犯罪行为进行立案侦查。

 只是,集资活动之所以历时数年,将东山县百分之四五十的人员卷进去,恰恰就在于东山县的许多领导干部得到了大量好处,以致于不少人在背后进行推波助澜。

 他们心里当然清楚,这是一只越吹越大的气球,一旦破裂,很多人的职务被免。现在,刘泰宁要捅破这个气球,就等于抽走了这些领导干部坐着的椅子,谁都不肯轻易放弃既得利益。

 东山县班子成员会议上出现了激烈争吵。焦点在于东山县大量的集资活动到底是集资还是募股。

 集资属于一种金融行为,必须取得合法手续,否则就可以定义为非法。

 募股则不同,完全是一种公司行为。

 最终的结果是谁也说服不了谁,只好不了了之。

 还有关键一点,义东市个别领导干部和东山县许多领导干部与金英光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有了这样的背景,刘泰宁想动金英光,怎么可能在东山县班子成员会议形成决议?

 刘泰宁为了自保并没有放弃,他开始向上寻求帮助,最先找的是崔良材。

 崔良材则说这件事,你是否先和市委那边进行通气?毕竟刘泰宁是东山县委一把手。刘泰宁确实找过张东峰。

 两个人坐在办公室里谈了一个多小时。

 周潜龙利用泡茶和续水的机会,通过听到的只言片语,知道二个人交谈的就是东山县非法集资问题。

 刘泰宁回东山县后,立即把东山县公安分局一把手更换了,并要求新上任的公安分局一把手立即对几家公司集资问题进行立案侦查。

 这种案件,公安民警进行调查并不难,难的是全面掌握证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